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无痕中国论坛 (http://chinalnt.com/bbs/index.asp) -- 无痕环境参考 (http://chinalnt.com/bbs/list.asp?boardid=19) ---- 生态摄影应远离伤害 | 观点 (http://chinalnt.com/bbs/dispbbs.asp?boardid=19&id=1505) |
-- 作者:章鱼 -- 发布时间:2021/6/13 22:07:54 -- 生态摄影应远离伤害 | 观点 编者按 2019年6月5日,中国绿色时报发表深度文章《生态摄影应远离伤害》。文章中,世界动物保护协会科学家孙全辉博士从动物福利角度就野生动物摄影背后出现的“诱拍”“棚拍”等问题分享了观点和洞察。我们特此转载该文章,以飨读者。 一只可爱的树蛙在雨中“举”叶当伞,“打伞树蛙”因“坚强倔强”走红网络。一只胖乎乎的小熊几经艰难,终于通过熊妈妈给它“设置”的考验,母仔并行于白雪峭壁之上,被网友感叹“母爱伟大”“成长不易” 在公众所见的众多野生动物主题影像中,不乏一些看上去充满艺术美感与自然震撼力的图像,但在这些唯美图像的背后,却往往伴随虚假的手段与对野生动物健康乃至生命的伤害:那只“打伞树蛙”是将青蛙黏在叶子上,然后用喷壶洒水形成的效果。励志的熊妈熊娃,其实是母熊感觉无人机对它们形成威胁后被迫作出的应激反应…… 图片来源于网络 走进大自然,去感受、记录、传播野生动物的美好,当属善举。但是,当名利诱惑让一些人欲壑难填时,拍摄纯净动物世界的初心也就布满了残忍与污渍。如何让野生动物摄影背后再无伤害?这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对社会公众生态意识和相关行业生态智慧的考量。 生态摄影必须体现“三性” 作为中国最早提出生态摄影理念并实践的人士,原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巡视员、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副会长陈建伟见证了中国生态摄影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从社会背景方面讲,生态摄影诞生于生态文明社会,是时代的产物。从具体载体讲,生态摄影就是生态文化在摄影界的具体体现。从通俗语言讲,生态摄影就是讲生态故事的摄影。” 野生动物摄影是生态摄影中的一个分类,其拍摄对象为野生动物。陈建伟认为:“生态摄影是集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有机统一的摄影艺术。” |
-- 作者:章鱼 -- 发布时间:2021/6/13 22:08:12 -- “思想性是生态摄影的灵魂。生态摄影要体现生命共同体的宗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摄影必须遵循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其思想内涵要符合生态文化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科学性是生态摄影的根本。生态摄影要反映客观真实,符合生态环境原真性,拍下生态关系的原真性、野生动物的自然状态,这是基本点。艺术性是生态摄影的生命。越是艺术性高的生态摄影作品,就越能够达到教育人、感染人的目的。” 在野外拍摄过雪豹、怒江金丝猴、中华秋沙鸭等多种“国宝”的野生动物摄影师冯江说:“最好拍摄在完全自然状态下、不经过任何人为干扰的野生动物。”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科学家孙全辉说:“人类应当尽量避免直接或间接打扰野生动物。一方面,这将对野生动物的习性产生影响,甚至导致其行为或种群科学上的改变。另一方面,人类与野生动物频繁接触,会增加人类罹患一些疾病的几率,增大人们的健康风险。” 野生动物摄影必须拒绝伤害 中国生态摄影从20世纪90年代起步发展至今正不断完善壮大。 与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同步,人们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开始走入自然,去关心野生动植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问题。“从整体上看,这是值得肯定的好事,这种互动是社会进步的具体体现。”陈建伟说。 然而,尽管人们精神层面对生态文化的追求十分迫切,但不少人的思想意识尚未完全跟上,因此出现了“诱拍” “棚拍”等违背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的不和谐音符。 “对于此类现象,必须及时、坚决制止和抵制。即使以‘喜爱’为出发点与野生动物频繁接触,对它们仍然是一种伤害,更遑论种种猎奇和追名逐利的行为了。”陈建伟说。 2018年2月,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国林业生态摄影协会、中国观鸟会等联合发布了《中国野生鸟类摄影行为规范倡议》,希望对野生鸟类摄影师的拍摄行为进行规范和指导,杜绝导致鸟类受伤、弃巢、影响育雏等行为。时隔一年,陈建伟认为,倡议应进一步修订、完善,“以尊重野生动物为前提,大力宣传生态摄影理念。” 拍摄野生动物至今已有11年的冯江坦言,入行之初,虽然并未走过“弯路”,但内心确实也存在过攀比心和功利心,希望自己能够拍摄到更完美、更独特的作品。如今,冯江的心态逐渐平和:“一张优秀的野生动物摄影作品,背后凝聚着摄影师无数心血。现在,我一般一年也就能拍出三四张真正满意的照片。” 用食物引诱鸟类,驱车追逐大雁、野驴等的行为,毫无疑问会对野生动物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以及伤害。而将野鸟关在大棚中以营利为目的,并且往往伴随着未取得驯养繁殖许可证的非法来源,则是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行为。其残忍之处在于由于非法猎捕、运输等原因,每关入棚中一只鸟,其背后往往会死去近10只它的同类。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科学家孙全辉提出,建议加快推进相关立法,更有针对性地规范这一行业。“无论出于客观无知还是主观伤害,对野生动物造成的恶果都是一样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21/6/13 22:08:26编辑过]
|
-- 作者:章鱼 -- 发布时间:2021/6/13 22:09:09 -- 生态摄影的“变”与“不变”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生态摄影也面临着“变”与“不变”。 在云南高黎贡山、盈江等地出现了“塘拍”。 “塘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鸟在野外来去自由,人在掩体中等待缘分的到来。掩体搭建非常原生态,对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和物种生存不会造成干扰。 另一种是人们制造一个小环境,设置引水、喂食等环节,再让拍摄者隐蔽起来进行拍摄。 专家认为,第一种“塘拍”方式对鸟友好。第二种“塘拍”方式,在适度的情况下也是可以接受的。 多次去过高黎贡山、盈江考察的陈建伟说,这些地方交通闭塞、资源匮乏,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难度相当大,合理规范适度的“塘拍”可以算作当地的一种精准脱贫方式。 正因为“塘拍”为当地群众带来了美好生活,他们自觉自愿地完成了从猎鸟到护鸟的转变。“在致力共同富裕的当下,我们要看主流,要看事物的根本发展方向。我亲眼目睹了盈江群众不断提高生态意识,不断提高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发展的认同度。”陈建伟认为,盈江的变化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此外,使用航空无人机对野生动物进行拍摄,由此影响到它们的安全,也日益成为生态摄影出现的新问题。 “器”在变,“道”不变。陈建伟始终坚持人与野生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原则。相关部门也及时叫停了无人机对野生动物的干扰行为。 冯江、孙全辉都呼吁媒体应进一步发挥作用:“一般读者只能欣赏图片之美,很难读懂美丽背后的‘操作’。建议媒体从业人员多与相关科研工作者沟通,将不符合科学规律和保护常识的摄影作品剔除,不要进行传播。” 同样,专家们希望,国内外生态摄影赛事的主办方以及评委,也要正本清源,决不能在名利的驱使下将所谓“美的”而违反生态道德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作品评为获奖佳作,因为这样的影响是恶劣的。 “除了‘三性’,我认为生态摄影还具有现场性和历史性的特点。”陈建伟阐释说:“现场性,是指与其他类别的摄影相比,生态摄影特别要求去现场真实客观记录野生动物场景。很多灭绝动物或者生态关系的照片,后来都拍不到而成为珍贵的历史镜头,这就是历史性。 陈建伟认为:“生态摄影就是用影像来反映物种与物种、物种与其生境间的相互关系,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摄影的目的,不仅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更应引起人们的思考——生态的思考。可以这么说,生态摄影追求的不仅是一种画中景,更是一种画外意——画外的生态意义。” 陈建伟意味深长地说:“生态摄影要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除了弘扬美好,也鞭笞丑陋,这是和大多摄影如自然风光摄影等只追求画面美不同的地方。无论美丑,只要它是对现实生态状况的积极思考就好。生活需要美,但不仅仅只有美。社会需要弘扬正气,但也需要鞭策落后。” (文章来源:中国绿色时报\\\\记者:张一诺 刘盈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