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无痕中国论坛  (http://chinalnt.com/bbs/index.asp)
--  无痕茶坊  (http://chinalnt.com/bbs/list.asp?boardid=20)
----  文汇报: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http://chinalnt.com/bbs/dispbbs.asp?boardid=20&id=1541)

--  作者:章鱼
--  发布时间:2021/7/8 20:57:38
--  文汇报: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党的十七大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理论建设和道路上的一个很大突破,是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新概念和新理念,从而把我国的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提高到了一个全新高度,对于全党全社会牢固树立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的科学发展观,有着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要建设生态文明,就要求我们在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同时,必须重视生态文明的整体设计和细化。按照以生态文明标准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衡量,我们对环境保护的投入与需要相比,保护力度与实效相比,差距还比较大,这种状况必须要得到彻底改变

  ●生态文明建设除要有各级领导部门和领导者的重视,除要有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和资本投入外,更需要强调广大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我国有着13亿人口,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参与意识的强弱和参与能力的高低,将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如果13亿人民都厉行节约,注意环保,它所汇集的生态资源,将是可观的天文数字

  党的十七大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理论建设和道路上的一个很大突破,是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新概念和新理念,从而把我国的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提高到了一个全新高度,对于全党全社会牢固树立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的科学发展观,有着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遵循人类、自然、社会相互间和谐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也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文化伦理形态。某种意义上说,一个社会生态文明理念的确立程度如何,一个社会走生态文明道路的自觉性如何,标志着这个社会整体的文明程度和发展程度如何。对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向我们明确指出了。比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揭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与自然关系总和的统一,“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更是强调:“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由此可见,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是把“人类整个进步”及“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大变革”,即他们心目中所追求的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主要内容,理解为“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及人与人的和谐这两个方面的。

  应该说,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在古代,朴素地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即朴素的生态文明思想,是很久以来就存在着的事实。我们在传统的农林业实践和水资源管理中,就可以找出许多的成功范例,如我国的都江堰等。战国时秦国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都江堰,其分水、分洪排沙、引水三大主体工程之间就有着巧妙的结合,并且这三大主体工程与120个附属渠堰工程之间,也有着紧密的联结。

      这一工程,现已被人们公认为是一项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相和谐、体现出生态文明观念的系统设计和系统施工,所以能够在漫长岁月中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发挥出巨大作用。在当代,这种生态文明的理念即使在我们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那里,也是曾经予以强调和重视的。有一份资料介绍,上世纪70年代初,周总理曾拿英国伦敦的例子批评北京市,说伦敦过去污染很厉害,是个雾都,泰晤士河鱼都没有了,可是现在已经得到很大改善,变清洁了。而北京呢?还在继续污染,也要变成雾都了。总理说,不解决这个问题,子孙后代要骂我们蠢。现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把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上升到规律的高度加以阐述,这表明,坚持生态文明建设,是新中国领导人的共同心愿和呼声。

  要建设生态文明,就要求我们在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同时,必须重视生态文明的整体设计和细化。比如,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在保护环境方面加强了立法,加大了投入,把保护城乡环境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经过多年的努力,使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然而更要看到的是,按照以生态文明标准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衡量,我们对环境保护的投入与需要相比,保护力度与实效相比,差距还比较大,环境保护能力的提高还远远低于经济的增长速度,因而环境质量总体上仍在不断恶化之中。这种状况随着我国现代化事业的逐步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人民群众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的逐渐增强,是必须要得到彻底改变的。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仍是我们认识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锐利武器。就以微观经济运行为例,我们知道,各个不同的企业中,由遵循生态文明规律所形成的价值无疑属于个别价值。马克思为此曾强调:“商品的现实价值不是它的个别价值,而是它的社会价值,就是说,它的现实价值不是用生产者在个别场合生产它所实际花费的劳动时间来计算,而是用生产它所必需的社会劳动时间来计量。”因此,如果社会不能为企业走生态文明道路提供出良好的大环境,而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实的话,如果企业在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时由于规模、技术、设备、市场等原因,而无法做到使其个别价值等于或小于社会价值的话,这样的生态文明道路就不但在微观层面上,就是在社会范围上,也是难以为继的。

  生态文明建设除要有各级领导部门和领导者的重视,除要有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和资本投入外,更需要强调广大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我国有着13亿人口,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参与意识的强弱和参与能力的高低,将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一种是“积羽沉舟”,如果13亿人民都在意识上和细微处不太注意生态文明问题,我们所可能付出的生态损耗和建设代价将会以天文数字计,中国大地将无法承载起中华民族的发展之舟;另一种是“滴水成河”,如果13亿人民都厉行节约,注意环保,它所汇集的生态资源,也同样将是可观的天文数字,将会有力地支撑起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因此,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唤起全民的节约意识、环境意识、文明意识,对于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切实走出一条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科学发展道路,关系极大。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