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痕中国论坛无痕中国环境行动无痕茶坊 → 我们对城市的理解缺少什么


  共有19974人关注过本帖平板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我们对城市的理解缺少什么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章鱼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无痕金牌志愿者讲师 帖子:2500 积分:10844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21/1/1 17:15:08
我们对城市的理解缺少什么  发帖心情 Post By:2021/6/17 20:40:46 [只看该作者]

城市在我们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很多时候,它往往就是我们生活本身。每个人都会表达对城市的理解——某种意义上就是对这个人对生活的理解。

我们的推荐,可以理解成是一个索引;我们希望它所能传递的,并不仅仅是这些先行的思考者所得出的结论,一如既往,可以促进我们的思考。

前情提要:

作为人类的我们,是如何彼此相关的?

士绅化从何而来、为何不可避免,又如何带来不公平?


在我们对城市的理解中,什么缺失了,什么是模糊的概念?比如说,什么是社会?

60

关于中国社会层面缺失的学术探讨从 1980 年代算起已经有很多了。学者项飙以浙江村为研究对象的《跨越边界的社区》从田野调查角度去看社会微观,是绝对值得一看的著作。

这本书 2018 年出版了修订本,几个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序言被认为极其精彩。在这几篇文章中,项飙进一步给出了一些观察结论:中国社会缺失问题经过几十年后,并没有改善;随着政府权力扩张,社会空间进一步变小,还原成为“物理空间”;行政系统高度“地域化”;政府对社会存在根深蒂固的疑虑……

61

项飙在 2016 年写成的序中说,虽然大部分留在北京的“浙江村人”购买了中高档商品房,也摆脱了服装生产的简单劳动,在生活方式上和北京其它城市居民没有明显差别——“城市化和市场化似乎确实促进了一体化”。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构成城市活力和创造力那一部分的功能已经消失了。

但是,浙江村的社会自主性,即自下而上的自我组织和创新能力也消失了。像 1995 年前那种自发兴建住宅小区、成立爱心小组在今天是完全不可想像的了。

尽管今天大多数浙江村人买房上楼,但是依然没有北京户口,孩子上学要进高档私立学校或者靠交高额赞助费进公立学校;我们看到的一体化,并不是“浙江村人”和城市社会的整合,而是他们作为商品房房主和私立教育的消费者与城市市场的交易。同时,当地的区乡政府比以前拥有了更大的行政干预和资源汲取的权力,“浙江村”则完全失去“倒逼”政策变革的能力。

在 1990 年代,媒体对“浙江村”的报道多含有对城市政府的批评,而 2000 年代中期之后对“浙江村”的报道,则几乎是一边倒的对政府产业提升、旧城改造的应和与鼓吹。

项飙,《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

62

与之相对比的是将近 20 年前,1990 年代末他曾经的判断:“一定领域内,中国已经出现国家和社会的分野”,但这种分野是“有名无实”的,“在事实中存在,却并未得到政策、法律及一般社会意义上的明确认可”。

20 年后的情况可能更像是“有名无实”:“浙江村人”作为注册的投资人、购房者在名义上是独立的经济和法律主体,但是他们不再构成一股实际的社会力量。

“浙江村”所经历的正规化是中国大陆社会变化的一个普遍趋势。

自 1990 年代以来,各类认证、审批在程序上越来越透明,但是行政权力也越来越大、越来越绕不开。政府和国企重新成为大学毕业生的择业首选。社会结构上的失衡,是和日常生活在形式上的有序、和街道的整洁、坐车的方便同时发生的,甚至是通过后者而得以实现并掩盖其内在矛盾的。

项飙,《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

63

结果社会空间变成了纯粹的“物理空间”。

“浙江村”的正规化把一个萌生中的“新社会空间”还原成了一个物理空间。

社会空间里的主体是人,构成社会空间的是错综复杂从而也不免杂乱的关系;物理空间里的主体是地,起主导作用的是行政框架下的单一化的市场规划。

面对社会空间,政府要谈判、妥协、学会共存;处理物理空间的手段则简单明了:拆,迁,卖。

项飙,《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