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天玑是知乎上一个知名大V,目前粉丝近十万,普遍被人认为是“会计专业劝退”热潮的发起者,也是第一个将会计贬称为“老财”的人。梳理其发言,可以找到一个理论核心:会计作为一门弱技能学科,在市场上并无太多竞争力可言。
他将财务人员的失业潮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源于会计电算化、业务信息化等技术革命,时间大约在十年前。为此,他拿了老家两家规模相似的重工企业作了对比:“一家是20多年老国企,遵循传统手工会计,财务人员多达40人;另一家是老国企里的高管出去创业,采用电算化管理,引入信息系统,整个财务部不到10人,从原先收集数据需要多人跑到车间一个个校对抄录,到软件后台上传一键生成报表。人员缩减了4倍。”而在这十年中,随着各大制造业企业全面推广ERP乃至更加精进的MRP管理,对财务人员需求数量更是逐年下降。
第二阶段,则是技术精进+模式革命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无线网络、电子签名、4G、乃至5G的普及,在互联网公司的推动下,电子发票逐渐取代了纸质发票,电子税务局开始取代人工办税,手机端OA、订票订车APP及电子支付技术内聚到了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中,带来了财务数据电子化闭环,实现了报表业务同步显现。使得不仅仅是制造业,所有行业都开始了财务机构的精简。
两波革命,导致原本需要多道手工处理的环节被信息传输所替代,企业对财务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少。原本集团公司开一家分子公司,至少配一名财务,一名出纳,如今却多是成立财务中心,负责各大分子公司财务业务的统一处理,成为所谓“财务共享模式”的前身。财务开始同客服一样,变得越来越流水线化。“公司方面来看,一个工作可以被量化的岗位替代性很高,没必要为其设置过多晋升路线;从个人角度来看,长期埋头于此的人只会被不断加压的事务性工作而考核,无暇抽身做其他更有竞争力的业务。”郑天玑总结。
相比“劝退”,另一种心态要更积极,认为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直接或者经过适当学习培训后,实现在头部行业的全就业,风险抗性较大。而反过来,目前一些所谓高薪专业,如IT、金融等,能进入的行业明显受限,岗位也不多。
“行业风口周而复始,一个行业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不可能永恒在头部地位,当行业无可避免回归正常时,从业人员的收入必然也会承担风险溢价消失所带来的减少。但会计专业的人还可以流动到其他新兴行业,保证一份有一定风险溢价的收入……职业规划不能只看眼前几年,而是要看一生。”知乎用户“三水工”如此评论道。
但“三水工”也承认,会计专业的同学也要积极拥抱社会的改变,千万不能只囿于记账。其本人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也是源于大学时辅修了两年的计算机应用专业。
无论消极还是积极,两种说法其实都殊途同归,都承认了会计作为一门弱技能学科的事实。想要提升,必须要与其它技能相结合。
今年七月,清华大学对外宣布,将停止招收会计学本科专业,也从侧面对这一理论进行了证明。
面对外界的讨论和质疑,清华大学会计系主任肖星做了一个简短回应:和人工智能取代会计没有任何关系,清华的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还不会被机器取代;其次,不是停止招生,而是不单独招生,纳入经济与金融联合招生,未来会在经济与金融专业开设会计方向。
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卢闯表示:如果会计的功能仅限于记账,被人工智能取代只是迟早的事情。但现实是,记账功能只占会计功能的1/5甚至1/10。“比如,一个企业的财务总监所从事的工作大部分与记账无关,而更多的是信息披露、预算管理、资金调配,这些工作有赖于记账提供基础性信息,但工作性质却完全不同。”
另据《中国科学报》报道,卢闯所在的中央财经大学,目前进行的便是以“人工智能+会计”为主题的人才培养改革。既然记账可以由人工智能来完成,那么学生的任务,就是训练这些人工智能。西南财经大学也开设了会计学大数据方向实验班,意在培养学生的大数据分析与处理、人工智能技术等理工科专业技能。这一趋势,很可能会成为未来各大高校会计学发展的主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21/3/1 11:03:54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