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农业农村部的发布的信息,截至2018年7月24日,长江江豚仅剩约1012头,濒危程度比大熊猫还高。 由王利民发起的养护场也正式成立为江豚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水域,比其他江段更先实施了全面禁渔。

中科院水生所博士 王利民: 江豚在过往几年的数量衰退,我们发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还是没有鱼吃了。江豚是吃十公分左右的小鱼,这些鱼虾资源少了以后,江豚自然而然的数量就衰退了。
据专家介绍,长江生态系统不断恶化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为的过度捕捞,导致了江内渔业资源的不断枯竭。 恢复长江的生物多样性,必须从管制非法捕捞开始。
打击非法捕捞 渔民上岸成护鱼人
捕捞渔业是长江两岸的传统行业,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长江养育了沿岸的鱼米之乡,人们也习惯了从江水中获取财富。这种延续了几千年的生活生产方式,又如何演变成为明令禁止的“掠夺”行为呢?
张贤敏是土生土生的安庆人,他在江边打渔已经有30年的时间,回想起来,十几年前用着自制的捕捞工具入江捕鱼,“踏浪归来鱼满仓”的时光,是人生最美好的记忆。

安徽省安庆市渔政巡护员 张贤敏: 那时候捕鱼好捕,工具也简单,就搞点自己做的小网。那时候捕鱼的工具得自己做,包括钩、打鱼的网都是自己做,自己加工。

长江水资源赋予了两岸产业经济迅速崛起发达的优势,也引来了越来越密集的人口,和对水产品无止境的需求。捕捞工具在不断升级出新,各自力求着对江鱼的一网打尽。

最有名的捕捞工具,在当地被称为“迷魂阵”。江水中犹如天罗地网布设下“迷魂阵”后,闯进的大鱼小鱼乃至鱼苗小虾无一可幸免,它的出现,堪称长江水生生物的灭顶之灾。

长江水产越来越少,渔民越捕越穷,以小鱼虾为食物的白豚和白鲟相继灭绝。以捕捞为生的渔民,已难以为继。随着一系列长江保护措施的落地,越来越多的江段从阶段性禁渔发展成为全面禁渔,数以万计的渔民面临着转出世代赖以生存的捕捞业。

那么,转出后的生活又该如何继续?参考我国现有的保护区居民转为生态巡护员的成功案例,长江沿岸的渔政等部门,也尝试着将原来的渔民发展成为渔政的巡护员。

安徽省安庆市农业农村局渔业渔政办副主任 宋禄山: 因为我们协助巡护队员都是退捕的渔民中招的,有需要的、有爱心的、年龄也比较合适的这样的人参加,所以他们对非法捕捞、对水情、对鱼情都比较熟悉,正好弥补了我们渔政的力量不足。现在全市估计有几百人,我们在迎江区到现在就招了30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