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庄作为休闲农业的一种形式,融合观光农业、科普教育、农产品加工以及消费多种形态,通过与旅游产业的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休闲农业形态。
休闲农庄涉及的领域
农庄是农业和旅游产业的有机结合,它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观光旅游:通过大面积的规划种植,营造出优美的田园风光,供人们观光、采摘等。
休闲娱乐:依托自身的美丽风光和资源打造露天营地、各类主题吧、手工作坊等休闲娱乐项目。
文化体验:围绕一个主题开展体验活动。
农产品消费:农场的有机作物作为产品和礼品销售。
农产品深加工:对农场的生鲜果蔬进行包装、深加工,形成自己的特色。
农业体验:为游客体验种植和饲养的乐趣。
养生:用农场作物生产养生产品,推广养生理念。
国内外休闲农庄的发展模式
1、国外
从国外来看,休闲农庄最早出现在欧洲,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1855年,巴黎的贵族就有专门到郊外度假游玩的习惯。1865年,意大利成立"农业与旅游协会"。到上世纪60年代,西班牙休闲农庄快速发展,出现一批为游客提供登山、骑马、徒步、划船、农事体验休闲服务的农庄,同时还提供农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服务,开创全球休闲农业的先河。之后,在其他欧洲吲家、美国以及日本等都出现了经营服务内容相似的休闲农庄。总体来说,国外休闲农庄主要有以下几种发展模式。
日本模式
日本都市农场主要为游客提供务农式休闲体验服务,游客在农庄里可以从事插秧、收割、放牧、挤奶、捕鱼等农事活动,十分受都市居民喜爱,发展了相当大规模的游客。

韩国模式
韩国农庄主要出现在一些大城市周边地区,主要以"观光农园"、"周末农场"为主,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农事体验以及休闲娱乐等多种服务。韩国政府为休闲农庄提供资金、政策支持,形成一种较大规模的农业旅游经济。

美国模式
美国休闲农庄主要利用郊外广阔的土地空间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开设露营地、垂钓、骑马等休闲娱乐服务项目,同时利用家庭农场开辟特色休闲旅游项目,每年游客超过2000万人次。

法国模式
法国成立休闲农业行业协会,在城市周边农村、农场提供美食、观光、品酒等休闲娱乐活动,休闲农业经济年产值超过700亿法郎。

德国模式
德国城市周边以及远郊分布大量的"度假农庄"主要为城市居民提供农场度假服务,游客在这里不仅可以体验农家生活,还可以与人自然亲密接触,领略乡村特有的田园风光。有1/2以上游客单次逗留时间超过1周,每年去休闲农庄游玩的次数为2~3次的游客占6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