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性是生态摄影的灵魂。生态摄影要体现生命共同体的宗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摄影必须遵循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其思想内涵要符合生态文化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科学性是生态摄影的根本。生态摄影要反映客观真实,符合生态环境原真性,拍下生态关系的原真性、野生动物的自然状态,这是基本点。艺术性是生态摄影的生命。越是艺术性高的生态摄影作品,就越能够达到教育人、感染人的目的。”
在野外拍摄过雪豹、怒江金丝猴、中华秋沙鸭等多种“国宝”的野生动物摄影师冯江说:“最好拍摄在完全自然状态下、不经过任何人为干扰的野生动物。”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科学家孙全辉说:“人类应当尽量避免直接或间接打扰野生动物。一方面,这将对野生动物的习性产生影响,甚至导致其行为或种群科学上的改变。另一方面,人类与野生动物频繁接触,会增加人类罹患一些疾病的几率,增大人们的健康风险。”
野生动物摄影必须拒绝伤害
中国生态摄影从20世纪90年代起步发展至今正不断完善壮大。
与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同步,人们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开始走入自然,去关心野生动植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问题。“从整体上看,这是值得肯定的好事,这种互动是社会进步的具体体现。”陈建伟说。
然而,尽管人们精神层面对生态文化的追求十分迫切,但不少人的思想意识尚未完全跟上,因此出现了“诱拍” “棚拍”等违背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的不和谐音符。
“对于此类现象,必须及时、坚决制止和抵制。即使以‘喜爱’为出发点与野生动物频繁接触,对它们仍然是一种伤害,更遑论种种猎奇和追名逐利的行为了。”陈建伟说。
2018年2月,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国林业生态摄影协会、中国观鸟会等联合发布了《中国野生鸟类摄影行为规范倡议》,希望对野生鸟类摄影师的拍摄行为进行规范和指导,杜绝导致鸟类受伤、弃巢、影响育雏等行为。时隔一年,陈建伟认为,倡议应进一步修订、完善,“以尊重野生动物为前提,大力宣传生态摄影理念。”
拍摄野生动物至今已有11年的冯江坦言,入行之初,虽然并未走过“弯路”,但内心确实也存在过攀比心和功利心,希望自己能够拍摄到更完美、更独特的作品。如今,冯江的心态逐渐平和:“一张优秀的野生动物摄影作品,背后凝聚着摄影师无数心血。现在,我一般一年也就能拍出三四张真正满意的照片。”
用食物引诱鸟类,驱车追逐大雁、野驴等的行为,毫无疑问会对野生动物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以及伤害。而将野鸟关在大棚中以营利为目的,并且往往伴随着未取得驯养繁殖许可证的非法来源,则是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行为。其残忍之处在于由于非法猎捕、运输等原因,每关入棚中一只鸟,其背后往往会死去近10只它的同类。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科学家孙全辉提出,建议加快推进相关立法,更有针对性地规范这一行业。“无论出于客观无知还是主观伤害,对野生动物造成的恶果都是一样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21/6/13 22:08:26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