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 程千千
每天清晨,当你被窗外的鸟叫声叫醒时,可曾好奇过它们的模样和姓名?一本新书或许能帮你认识这些可爱的生灵。
上月,译林出版社推出了《鸟鸣时节:英国鸟类年记》一书,它按月份排序,用优美、灵动的文笔依次介绍了一年当中有代表性的247种鸟类,其中200种在中国也有分布。它鼓励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聆听四季之歌,重建与自然的联系。作者布雷特·韦斯特伍德(Brett Westwood)和斯蒂芬·莫斯(Stephen Moss)是英国知名博物作家、BBC自然史节目制作人和资深观鸟爱好者,他们用优美而通俗的科学语言描述鸟类的外形与生活史,以饱含诗意的文字记录生态环境的变迁,每个篇章都是凝练而优美的散文。
这也是一本图文并茂的有趣书籍。英国知名画家、版画家卡里·阿克罗伊德(Carry Akroyd)为《鸟鸣时节》特制258幅黑白鸟类插图和16幅表现生境的彩色插图,形态准确,风格复古,意境悠远。特别的是,译林版《鸟鸣时节》还为读者精心准备了赏心悦目的视听资料,每个章节开头附有一个二维码,扫码可查看当月鸟类的学名和特写照片,聆听有代表性的鸟类鸣声及相关音乐作品。
6月4日晚,在上海思南书局,举办了一场关于《鸟鸣时节》的经典诵读会。资深观鸟爱好者、辰山植物园科普部部长王西敏前来分享了关于鸟类的种种知识,以及他多年观鸟的心得体会。也有几位读者上台朗诵了《鸟鸣时节》选段,带领现场读者一同用悦耳的鸟鸣打开夏天。
那些名字陌生的鸟类,其实就生活在我们身边
王西敏从2000年左右开始观鸟,至今已有21年,是中国最早接触观鸟的爱好者之一。正是观鸟激起了他对鸟类以及野生动物的兴趣和保护热情,因而走上了如今这条职业道路。
王西敏回忆,最早开始观鸟的时候,会遇上的爱好者大多是外国人。而外国人见到他这样的中国观鸟爱好者,第一反应是:太好了,中国的鸟有人保护了。听到这样的话他起初很震惊,但观鸟也确实引起了他对于鸟类保护问题的关注和热情。
王西敏在活动现场 译林出版社供图
为了保护鸟类,他首先去做了警察,到处抓捕捕鸟卖鸟的人。这在当时年轻的他看来,是一件可以立竿见影保护鸟类的事。然而在工作过程中他发现,大多数捕鸟者都是社会底层,外出打工难以谋生,捕鸟仅仅是为了赚一点回家的路费。这让王西敏意识到,他的努力是治标不治本的,要想真的阻止捕鸟行为,需要了解它背后的环境和氛围。抱着这么一个想法,他出国学习环境教育,了解到在观鸟传统深厚的西方,人们从孩童时期就开始接受这方面的教育。受到启发后,回国后的他也开始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在西双版纳待了八年,向孩子们进行自然科普教育,培养他们对观鸟和观察大自然的兴趣。现在他在辰山植物园也做着同样的工作。
活动现场,王西敏从鸟鸣出发,介绍了几种我们生活中常常能够见到,却不曾留意过的鸟类。第一种是大杜鹃,它的叫声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布谷布谷”。不过想要一睹杜鹃的真容是很难的,它通常栖息在树的最高处。第二种鸟叫??,它会发出一种类似于小马驹的声音。它在我国广泛分布,在上海的湿地也经常能见到。它长得有点像鸭子,但和鸭子不同的地方在于它会潜水,还会衔水草筑巢。
这两种鸟都是中国常见的鸟。而王西敏对它们的了解,都是来自于一本名为《中国鸟类野外手册》的书,它描述了中国1300多种鸟类,每种配有彩色绘图和分布图,另描述了几百种亚种,详尽介绍了每种鸟在中国及邻近国家和地区夏候、冬候及居留期的分布。然而这本书却是由一个叫约翰·马敬能的英国人写作的。王西敏说:“这件事居然是一个外国人做的,中国怎么就没人做呢?我对这件事非常震惊。而且作者的功底非常了不起,他把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都融合在对一只鸟的介绍中,这是我们中文写作很欠缺的地方。”因此,他呼吁能有更多中国人加入观鸟中,留下更多对于自己国家鸟类的著述。
在此基础上,王西敏又介绍了欧亚鸲。这种鸟在中国仅在新疆地区分布,但它在欧洲,尤其是英国非常普遍。欧洲的孩子从小就认识它,它的另一个名字我们从西方文学和流行文化中常常能见到,它就是大名鼎鼎的知更鸟。在西方,很多学校都会将当地最常见的鸟作为吉祥物,让孩子们一到上学的年纪就会认识这种鸟。欧亚鸲就是常见的一种吉祥物,它也会出现在贺卡、商标、广告中,充分地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和文化中。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