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被写入党代会报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创新,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提出的更高要求。
西方主导的传统工业文明是一个挑战自然、索取自然、大量消耗不可再生的矿物资源的过程。人类在20世纪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了以往历史的总和,但加速了地球资源的消耗,多次造成巨大的生态灾难。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创了人类历史上对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的先河。早在163年前,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所造成的生态和环境问题进行了无情的批判。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的异化,指出“异化劳动”造成了“文明的阴沟”、“自然的荒芜”和“日益腐败的自然界”。
在遭受工业污染的恶劣生存环境中,工人们“任何一种感觉不仅不再以人的方式存在,而且不再以非人的方式因而甚至不再以动物的方式存在”。(《马恩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4页)恩格斯在1845年出版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对工业化城市曼彻斯特的环境污染状况和工人阶级恶化的生存环境问题进行了“亲身观察”。在揭露资本家对工人进行残酷剥削的同时,列举大量事例,论述了英国环境污染发生的过程、类型、状态、危害和根源。马克思、恩格斯从资本主义生态恶化的角度,论证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指出资本主义的社会危机造成生态危机,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引发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他们认为,生态环境问题是社会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主张要把生态环境问题放到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中去考察,要把人的全面解放与社会的解放和自然的解放统一起来。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要防止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单是依靠认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相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马恩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9页)于是,马克思、恩格斯从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中得出了否定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伟大的革命性结论。
在全球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的今天,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说(代表人物安德鲁.高兹,Andre Gorz)日益引人注目,认为先进的社会主义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环境的必然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使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相统一,有效克服资本主义社会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与生态环境产生的矛盾,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本质是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和代际分配的公平与正义问题。
人类社会现在处于文明史上的一场重大变革——向生态文明转变的前夜。生态文明作为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人最初与大自然的距离为零。人是万物灵长,但也是自然之子。生态文明首先强调以人为本原则,反对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与极端生态中心主义。极端人类中心主义制造了严重的人类生存危机;而极端生态中心主义过分强调人类社会必须停止改造自然的活动。生态文明认为人是价值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要摆脱生态环境危机,就必须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逻辑,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一条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在探讨人与自然的统一途径上,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地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马恩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页)恩格斯指出,人是工业这种自然界从未有过的运动形式的创造者。实际上,人创造了比这更复杂得多的运动,却没有哪种实际的运动比工业更强烈的改造着自然。
当今,自然早已不是纯粹的自然,而是到处显示出人化痕迹的自然,人在无情地否定自然。这无疑向根植于自然源泉的人类文明发出了危险的信号。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其中包含着“自然的人化”与“人化的自然”的辩证统一,确立人的主体性地位。文化生产力是促进知识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经过人化的自然,再经过自然化的人,作为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必将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进入天人合一、和谐共鸣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