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人民群众对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需求趋向多样化、全方位、高层次,为繁荣科普创作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前不久,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面向社会公开征集2021年科普创作出版资金资助项目,以充分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科普事业取得的成就,和高质量、标志性科普精品力作。自1998年设立科普创作出版资金以来,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每年评审一次,23年坚持不辍,已累计资助科普作品554项,累计发行量200余万册,其中获奖图书132种,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包括图书、音像制品在内的科普作品,是传播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的有效手段,在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家喻户晓的《十万个为什么》到有口皆碑的《三体》,这些脍炙人口的科普作品为一代又一代读者提供了科学滋养,播下了科学的种子。可以说,科普创作的繁荣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水平和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科普创作也取得了长足进展,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科普作品。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的科普创作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原创作者偏少,创作能力较薄弱,科普创作理念和手法落后,优秀的原创作品较少,科普创作的发展后劲严重不足,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公众的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