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太平天国金田起义170周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刘晨共同邀请国内外学者撰写系列稿件,向读者介绍“太史”研究的新方向、新成果,也希望对相关研究有所助力。
1866年秋,一场被清廷定性为宗教叛乱的事件,发生于山东中部偏远的黄崖山之巅。根据官方奏报,政府对这场所谓起义的镇压,造成超过万余抵抗的叛乱者死亡。是什么因素鼓动了人心、让这些抵抗者组织起来的?这一事件可以书写为闻名于世的中国异端性宗教叛乱史册中的又一条目吗?
黄崖山
演员:张积中及其朋友、先师
这场灾难背后的主谋是一位名叫张积中的老人。大约在黄崖事件之前六十年,张积中出生于一个绵延数代的士宦家庭,排行第七。在其生前,他的堂弟张积馨官至护理陕西巡抚。张积中的长兄张积功于1854年殉难,生前曾经取得令人羡慕的举人功名,并做过四任州县官近二十年。张积功之殉难,系在担任临清知州时,由于太平军突进临清,积功及其直系亲属全部遇难。因积功独子亦死于此战,他的侄子、积中之子绍陵袭荫。此后不久,绍陵就获得了一个官职。在黄崖溃败的时候,绍陵已经做到山东候补知县。
他们的亲属、被定性为宗教叛乱者并最终葬身黄崖山火海的张积中,有关他的记载不甚明晰。据说,积中尽管幼时饱读诗书,但参加科举考试屡试不售。然而,在某些资料中,积中被描述为一个曾经担任过教官的贡生。我们能够知道的是,积中是前任湖广总督周天爵的幕僚。经周天爵举荐,积中在1851或1852年受命为两江总督担任幕僚,两江总督管辖江西、江苏、安徽地区,在阻挡太平军进军中至为关键。积中以这种身份和其他积极参与镇压起义的南方杰出士绅建立起密切关系。他在发展地方团练方面的努力受到重视,并曾到北京接受朝廷召见。
即使张积中对自己相对普通的身份感到些许不满——与他所接触的那些地位不俗者相比而言——他仍然不是那个因为科举失败、丧失晋升希望的洪秀全。当时,张积中的世界是充满权力和影响力的世界:士绅、地方官、督抚。但是,他与广东那位遭受科举挫折的叛乱领袖至少有一个共同点:转向一种极不寻常的哲学宗教信仰。
张积中青年时代生活的扬州,在19世纪初是一个繁荣的商业中心。在市场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一个叫周星垣的术士,他擅长吐纳、辟谷、符箓等传统神秘之术。张积中显然很是痴迷于这些神奇的力量,于是拜周为师。在积中的帮助下,周星垣在扬州士绅中吸引了大批虔诚的追随者。
周星垣的教义(或称作泰州学派,或是太谷学派,或是大成教),以类似于王阳明的方法强调“良知”和“实行”的重要性。周星垣幼时失去父亲,稍长即四处游学,接受教育。他先在福建学习道教,后又在安徽学习佛教,他曾独自一人登山接受启示。据说他在那里发现了儒家(大成)成功的关键,即“心息相符”。这一启示鼓舞周广泛宣传自己的发现,从而吸引了众多的信奉者,包括他自己先前学习佛、道时的老师。他的哲学见解,通过增加神奇的医术这一令人印象深刻的环节,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在其晚年,周将其广为流行的学说带到扬州,在那里,这位目不识丁的传教者的语录被他的学生记录下来,并汇编为哲学文集。
尽管周星垣的弟子中包括许多高官,但他那不同寻常的教义最终还是导致两江总督下令将其监禁。监禁对他的身体造成了很大损害,出狱不久,周星垣就去世了。
积中在老师去世后,便沉浸在写作之中。除了对周星垣的教义进行评论,积中还对老子、庄子、列子等道家著作加以批判,把道家和佛教的观点应用于解释儒家经典。虽然积中并未公开传教,但想要执弟子礼者纷至沓来。显然,张积中之所以如此广受欢迎,在于他那令人振奋的说法。他宣称,他老师的遗体已像道家仙人一般消散,为那些想要成仙得道之人树立了榜样。尽管这一断言属于非传统论调,当受到挑战时,积中也能在士绅中间证明自己是一个非常合格的传统学者。
但是,没过多久,平静的学术生活在混乱的扬州变得难以为继。早在两年前就杀死其兄一家的太平军,如今又威胁到这座城市的安全,1856年,积中被迫逃离扬州。由于他的儿子在山东做候补知县,他的表弟吴载勋也在山东做官,张决定全家北迁山东,以逃避叛军的威胁。
到达山东后,张定居于肥城和长清交界地区,显然这是一处远离叛军攻击的安全山区,并且幸运的是,这里还有他另外一家亲戚。尽管这里是一处僻静之地,这位扬州学者的到来不久就受到当地士绅的关注。肥城的一位生员刘曜东尤其仰慕张积中的学识。为了表达自己成为张积中弟子的意愿,刘分出房屋安置积中一家。积中接受了他的热情款待,并搬进刘宅居住,据称刘家已经定居黄崖山顶有数代之久。然而,或许是这里山区条件欠缺和封闭的缘故,张不久又接受了另一个更具吸引的安置邀请,迁居至东北方向大约五十英里的博山。博山以其壮丽的景色闻名,积中在舒适的环境中居住了数年。然而,1861年冬,捻军逼近博山,又促使他回到黄崖。尽管黄崖不能提供许多便利的生活条件,但是由于它位置僻静,似乎可以免受叛军攻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