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野鸟会年轻一辈心中,创办人高武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和老者,数十年来他将大量心血投入到了北京的鸟类调查、研究和保护中,也因此获得了“北京鸟类活地图”的称号。
北京观鸟人圈里流行着一本“宝典级”的工具书——《常见野鸟图鉴·北京地区》,700多张彩图展示了在北京常见的315种鸟,并对其特征进行了细致梳理,北京观鸟爱好者几乎人手一本。书的主编正是高武。
北京雨燕是高武最为关注、倾注精力最多的鸟类之一。
1996年野鸟会成立,次年高武就带领团队成员在颐和园廓如亭对北京雨燕进行观察和调查。他曾说,如果北京要选“市鸟”,雨燕定为首选。
北京雨燕就是老北京人口中的“楼燕儿”,这是世界上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鸟类,亦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妮妮”的原型。它被视为北京活的生态和文化符号,当人们提起古都风貌的时候,总会联想起红墙碧瓦间那些上下翻飞的矫捷身影。
上世纪前期,北京雨燕数量曾达到鼎盛,约有5万只。雨燕喜欢筑巢于古建筑物的屋檐下、缝隙中,但城市的发展导致北京大量古城楼、庙宇被拆除,有的古建单位为了防止鸟粪腐蚀污染,在屋檐下挂起了防鸟网,导致雨燕栖息地减少,数量锐减。
2000年夏天,高武沿着紫禁城的筒子河骑车慢行一圈,看到了85只雨燕。但他回忆,1965年著名鸟类学家郑光美先生以同样的方法,看到的雨燕数量是360只。
2001年的一项数据显示,当年北京城区内的雨燕仅存约3000只。给廓如亭的雨燕佩戴上脚环,追踪其飞行轨迹和生活习性,这一工作已持续了20多年,开创者也是高武团队。
2011年,高武在廓如亭捕获了一只戴有脚环的雨燕,正是他2000年做过标记的一只鸟,这令他惊喜异常,仿佛与老友重逢。
追踪记录显示,这种体重只有约40克的鸟儿,每年迁徙往返距离约3.8万公里,其一生(以10年计算)往返的旅程相当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这令北京市民对其刮目相看,也更加热爱门前屋后出现的这种小精灵。“从观鸟人民间力量推动政府关注、保护方面来说,北京雨燕称得上是一个积极案例。”李强这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