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茶社的收入和分配
晨光茶社的演出不卖门票,任凭观众随意入场找座看节目,没有座位时可以站在后面看,等演过几段后,再由演员拿了小簸箩下台来,沿排逐个敛钱,观众随意交,交多少都行(50年代时一般是交二分钱),不交也可。后期也曾改为进门时先买小票或先拿小条条,出门时计时收费。愿意听几段听几段,不愿听就走,由于这种形式灵活随意,观众可视自己的时间和爱好自由进出。特别是解放后会议较多,晚上开完了会后,也可进去听几段。这样既方便观众又使剧场能格外卖座,一举两得。
剧场的收入状况一直是不错的,他们的内部分配形式是二八分成后,演员间再实行死份活劈。所谓二八分成是先从每天的业务总收入中提出十分之二给园主(孙少林的母亲),剩下的十分之八再归全体参与演出的演员分配。所谓死份活劈,就是每个演员有一定的份,份是死的,固定的,但是每天的收入不一样,分钱多少也不一样,收入多多分,收入少少分。多数演员是拿一个整份,惟有老板李寿增除拿一个整份外,余外再拿一个整份的四分之一的钱,这叫老板份,因为他比别人多费心经营等等。他们有一个原则,就是每天挣的钱都要全部分掉,不留公共积累,因为当时物价天天上涨,挣了钱要立即花掉,怕物价上涨后货币贬值要吃亏。
按当时物价计算,1943年至1948年间,演员们一个整份,相当于一袋面粉的价值,所以演员的生活比较富裕,仅以刘广文为例,他除去生活正常开支外,四五年间储存黄金10两,由此可见一斑。后一阶段即1949年至1967年间,除了1958年收入较低(每人月平均28.5元)外,1960年每人平均月收入208元,1961年、1962年每人月平均收入高达430元左右。一般演员月平均收入也在250元以上。
晨光茶社的结束和影响
“文化大革命”的第二年10月,晨光茶社这个民间相声文艺团体宣告解散。这朵泉城生长起来的曲坛之花,历时达24年之久。
晨光茶社对相声事业的发展是极有影响的
(一)它培养和磨练了许多著名相声演员和艺术家。如马三立、刘宝瑞、高德明、王长友、孙少林、袁佩楼、高桂清、白全福、郭全宝、罗荣寿、王凤山、李伯祥等,都是全国一流相声演员,在曲坛上占有重要位置。
(二)晨光茶社以济南地处南北要冲的有利形势,起到了荟集各地相声风格,促进艺术交流的作用。如北京的相声艺术风格近于文,即含而不露的幽默;天津相声艺术风格近于爆,即明快炽烈的热闹。而济南的相声艺术风格则交汇了京津两地两种不同艺术风格,加上自己的特色,形成有文有爆,文爆结合的独特艺术风格。
(三)在晨光茶社的熏陶下,济南涌现出许多业余相声演员和作者。
(四)晨光茶社在济南培养了大批的难以数计的相声听众,为相声艺术的发展和普及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