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露营由疫情催生,并走出一条既不同于欧美,也不同于日韩的独特路径。”布鲁克说。
单从露营装备就可见一斑。欧美追求是贴近自然的户外运动,甚至挑战身体的极限,功能性被放在第一位。而饱受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日本,更讲究体验和享受户外生活,抑或是学习基本生存技能,装备倾向于美观与实用兼具。
中国当下兴起的露营热,更多是偏向于体验式经济下的场景消费。“露营地有景观不错的绿地、发挥创意布置的帐篷、小型音乐会和电影、精美的食物等,就像另一种风格的便捷酒店,既能享受户外,也能满足社交需求。”
上海成为精致露营的发源地之一。从自然地理条件上看,佘山、淀山湖等部分区域具备打造优质露营地的潜力。
四月份筹备,六月份营地开业,麓场营地创始人小斐在热潮之下迅速入场。曾是一名境外定制游策划师的他,将营地选址在松江区一处生态园的湖心岛上。
“营地所在区域生态很不错,运营方自建了卫生间和淋浴房。在那里,可以看到白鹭、鸭、鹅、狗等动物,还有很多给小朋友准备的游玩项目。”布鲁克体验过后,在社交平台推荐了这处场地。
同时,他指出,对于专业级玩家来说,上海的原生态环境很难说有绝对优势。“绝大部分露营场地还是在公园草坪,或是海滩边上。其实,更有吸引力的体验是在山顶上,或是在林间,听虫鸣鸟叫,看浩瀚星空。”
麓场营地创始人小斐将营地选址在松江区一处生态园的湖心岛上。(布鲁克 摄)
但上海也有独特之处,这里的年轻人在新潮玩法上有更高的敏感度,审美水平也相对更高。对于新业态的快速反应,一定程度上引领了露营潮流。
“拎包入住”的营地体验已经不足为奇。早安野宿还把露营直接搬到市中心。人们可以在上海中心的花园露台上,看一场露营式露天电影,或在深夜已打烊的大型购物商场,来一场过夜体验。
“最开始,露营的关注度还不高。项目涉及到供电以及安全巡查等环节,协调花了不少时间。”以前,是早安野宿主动找场地谈合作,现在情况发生转变,更多的商业体主动找上门。“这样的活动是对商业体的品牌宣传与推广,同时,露营人群也能拉动夜间经济,投入和产出比是值得的。”
“现在的露营市场并没有到爆发点。”业内专家认为,目前的露营热更多地体现在大众认知层面的转变,具体表现为对露营的观望、好奇、渴望新鲜体验等心态,但还没有真正成为一种常态化的生活方式。
一个成熟的露营玩家至少要有5次露营体验。在用户沉淀的过程中,露营行业的服务质量和露营文化带动起到巩固用户的关键作用。
“目前国内营地的标准化配套还不完善,外置电源、饮用水源、垃圾收储、污水排放等都没有规范和标准。”老玩家大姜指出,“一次失败的露营体验,也许会将一名消费者彻底挡在门外”。
在新营地的开发与建设上,面临着类似问题。目前,麓场在松江的营地已经饱和,主理人小斐告诉记者,对新营地比较担忧的是政策的不明朗。“一方面是营地的标准化和安全性,另一方面是与自然环境能否和谐共处。如果是‘先开发再保护’模式,很有可能造成双输局面。例如,有些营地旁边可能是水源保护地,如果没有相关部门的政策指导,在开发上就会有所顾虑。”
消费者的环保理念也需同步提升。“山野不留痕是野外活动的重要原则。由于相关理念和知识不足,一些人在用火时不规范,对土地和植物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垃圾的不当处理,也会影响周边环境。”布鲁克希望在规范的引导下,让更多消费者自觉接受这个倡议,在享受户外活动的同时,要将对大自然的影响减至最低。
从露营“小白”到资深爱好者,营地还需分层打造,让合适的人去到对的地方。例如,入门级爱好者可能更适合基础设施配备齐全的城市近郊露营,中级玩家可以尝试较远的成熟营地,资深玩家则可以与安全员或者教练一起去“野地”,持续探索开发新的路线,为露营发掘更多新场景、新玩法。
目前,在社交媒体的带动下,相关内容博主开始出现泛化,许多非旅行品类的博主,如美食、时尚等博主开始尝试体验露营,从露营文化中衍生出的都市户外穿搭文化、户外运动文化、野外生存文化等,也逐渐走入消费者视野,场景内容带货成为常态。
不过,随着热度不断加码,商业资本快速涌入,与露营相关的内容产品开始出现表面化和同质化。“从营地到露营产品,从装备设计到帐篷布置,甚至到网上的攻略和笔记,很多是一模一样的。”山系文化创始人陈炫宇认为对露营文化的塑造十分重要,“潮流是会改变的,文化是会沉淀的”。
在他看来,露营走向大众的过程,是不同理解与思考逐渐碰撞的过程,露营文化需要更好的引导,更加贴合中国露营发展的特色创新。例如:怎样选择最合适的装备;怎么在轻负荷的情况下出片……
目前,陈炫宇正准备打造一套入门版装备,它包括一顶帐篷、两个凳子,一张桌子,一个拖箱,总价1000元以内,打开就是成套。无论在院子草坪,还是街角公园,都能享受清风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