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着“生态、绿色、和谐、宜居”的理念,石梯村在充分论证分析的基础上,按照精准施策的要求,蹄疾步稳推进生态“观鸟”旅游产业发展。
一是保护生态护“鸟巢”。紧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组织党员、妇女、“草根民嘴”等,采取“汉语+少数民族语言”、小品歌舞等形式宣传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成立护林队,定期开展巡护,充分发挥“前哨员、信息员、巡边员、护林员”作用,筑牢生态保护防线。将保护生态环境内容纳入党员积分、“最美+”等评选活动、写进村规民约。近年来,在生态扶贫政策的带动下,村民主动放下“油锯、斧头、砍刀、兽夹”等赖以生存的“家当”,自觉投身于生态保护中,实现了“旧习惯”向“新理念”的转变。
二是建好鸟点引“鸟客”。按照“一个‘鸟点’一种明星鸟”的思路(鸟类监测点俗称“鸟点”,观鸟客互称“鸟客”),合理布局“鸟点”,因地制宜建成双角犀鸟、红腿小隼、灰孔雀雉等各具特色的“鸟点”33个。积极引导村民加强“鸟点”管理,严格控制每日接待游客数量,设立游客诚信积分和生态休养期,将干扰降到最小。先后举办中国盈江国际观鸟节、中外生态旅游发展论坛等5次,国内外观鸟爱好者人数达3万余人次。石梯村1窝犀鸟年均吸引游客5000多人次,平均每个监测点实现1万至3万元的收益。石梯村“中国犀鸟谷”名声响彻中外,“盈江归去不观鸟”在观鸟界广为流传。
三是农民变身当“鸟导”。随着生态“观鸟”旅游的兴起,石梯鼓励引导村民建“鸟点”、当“鸟导”,吃好生态扶贫“观鸟饭”。以感兴趣、爱鸟护鸟的村民作为重点,由县观鸟协会进行鸟类知识培训,引导培训一批持证上岗的“鸟导”。实行“红黑榜单”制度管理,对不规范、瞎操作、乱收费等行为进行治理、公示,规范“鸟导”行为、诚信服务。目前,石梯村民有“鸟导”40余名,每名均能熟练辨别150余种鸟类,8名农民“鸟导”9次走进央视为鸟代言。石梯村民变身当“鸟导”后,收入大幅提升,生活质量、精神面貌大为改观。“鸟导”这一新名词已成为石梯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新兴职业。
四是做好服务赚“鸟钱”。践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支持石梯村民建特色民居,开农家客栈,为观鸟爱好者提供住宿服务。目前,石梯建成村集体农家客栈1个、特色民宿24家、农家乐饭店2家,观鸟旺季每家客栈每天可带来500元至1000元收益。鼓励村民为观鸟爱好者提供导游、交通、背包、送餐等服务,单次可获取服务费200元至1500元不等。同时,发挥 “互联网+”优势,组建“中国犀鸟谷”旅游网站,开展线上鸟类知识讲座,建立“鸟导”信息库,及时发布鸟类情况、食宿信息等,推行网上预定“鸟点”、客栈、“鸟导”等,科学调度服务车辆。据统计,2019年生态“观鸟”旅游为石梯村带来直接收入达107.5万元。
五是讲好故事结“鸟缘”。多措并举推进人鸟和谐相处,为观鸟产业、生态保护和贫困群众致富增收搭建平台,结下“鸟缘”。开办“观鸟自然课堂”,以展览、实地观摩和现场讲授的方式向全国各地中小学生传播“鸟知识”,讲好石梯村民几十年如一日守护一窝犀鸟等“鸟故事”。采取“鸟点+志愿者”的管护模式,聘请鸟类监测志愿者17名,对珍稀鸟类进行“重点照顾”,早观察、午投食、晚监测。运用民族“五用”宣讲措施,讲好观鸟脱贫致富的故事,用身边人、身边事启发和引导群众爱鸟护鸟,积极投身“鸟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