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垃圾分类,能够保护珍贵的土地资源、减少环境污染问题,构建绿色环保的社会环境,实现垃圾的“变废为宝”。在城乡实行垃圾分类,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
为让公众意识到目前中国进行垃圾分类的紧迫性以及掌握垃圾分类方法,无痕中国把已开发的“公民十条”生态文明课程中“垃圾分类”内容提取出,以“体验式、游戏化、在地化”的无痕环境教育方式使公众易于理解和实行垃圾分类内容,并延伸到现实生活中。2019年7月15-21日,无痕中国联手山东师范大学生科院、济南大学数院和政法学院的志愿者讲师们,面向济南、青岛、济宁三地公众连续推出了七天“公民十条行动周——垃圾分类主题课堂”。
2019年7月18日上午,“公民十条行动周——垃圾分类主题课堂”第十二站迎来的是济南市上知教育培训学校的同学及老师们,担任讲师的是济南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志愿者“大米”,担任助理工作的是济南大学数院的其他志愿者们,近七十余名学生、家长、老师和志愿者一起分享了愉快又充实的80分钟。
课堂开始,大米老师播放关于垃圾分类的视频引入活动主题,各地触目惊心“垃山圾海”画面,以及备受人类废弃物摧残的生物惨状,深深地震撼了每一位参与者。
随后,环境讲师通过参与性极强的拼图游戏,导入了一个互动式游戏,之后正式开始了垃圾分类大赛。
同学们进入了紧张又充满知识性的挑战,“这个‘一次性餐具’应该是‘其他垃圾’吧”,“这个,厨房废纸’,肯定是‘可回收垃圾’”,话音未落,马上有其他同学反驳,“不对!厨房废纸肯定是‘其他垃圾’!”。随着各组争论的激烈进行,周围的老师也加入了讨论。无痕环境课堂的整个小游戏,引发学生和老师对正确垃圾分类的思考,激发小志愿者学习垃圾分类的热情。
大米老师从拟人的方法,先是介绍了常见的四种垃圾分类方法,大家兴致勃勃地参与了“垃圾投放”小游戏,又开始了新的一轮主题讨论。每组就生活中的“垃圾分类”,以及源头控制垃圾的“垃圾减量”,开始积极献计献策。
课堂内容接近尾声,大米老师请上知教育培训学校的同学们对今天的垃圾分类内容进行了总结分享,并为参加此次活动的最积极踊跃的公谭哲、潘奕廷、张子舒、郑可欣、郑可妍、李浩辰六位同学,颁发了无痕中国的社会实践公益证书。
其他的同学和家长,在课后关注无痕中国微信号并上传垃圾分类作业,也有机会获得见证孩子们关注环境问题、身体力行参与的无痕环境公益证书。
活动结束后,学生们纷纷表达对此次活动的感想。
公谭哲同学说:“之前,我参加过一次无痕中国黑虎泉无痕公益活动。与上次活动不同的是,这次活动是在室内,垃圾分类课堂,我们在这堂课中通过进行两种不同难度的拼图游戏,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垃圾分类。”
潘奕廷同学说:“从这次活动中,我学到了如何更合理更规范的分类垃圾,懂得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在以后生活中,我会把今天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找到正确的垃圾投放点,更加合理地垃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