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济南市中小学校园环境教育课程在天桥区汇文实验小学展开。在90分钟欢乐的互动课程中,270名同学了解湿地的重要作用和湿地植物种类,以及我们身边常见的湿地植物。WWF (世界自然基金会)注册环境讲师大麦,在课上把黄河湿地蒲菜、济南采蒲人和齐鲁文化中的可持续故事娓娓道来,为孩子们种下了环境友善的种子。
据了解,这是由山东省慈善总会、济南市环保宣教中心、山东文艺广播《慈善之声》栏目、天桥区环保委托,由无痕中国承担开展的系列济南市环境教育课程。
参加当日环境课堂的是三年级级部的270名同学,大家随着无痕中国环境讲师大麦和Kiwi老师,从湿地植物的辨认游戏开始,了解餐桌上常见的湿地植物和蔬菜;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同学们理解水生植物适应环境的生物学特点,掌握了水生植物的四种分类方法。
第二堂课堂中大麦老师跟同学们分享在地植物:蒲菜,这可是鲁菜经典“奶汤蒲菜”的原料。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原来还写过《鲁东门观刈蒲》的五言古诗:“鲁国寒事早,初霜刈渚蒲。挥镰若转月,拂水生连珠”,传神地记载了一千多年前山东采蒲人的故事。对于大部分年轻人和孩子们,老济南蒲菜已经淡出了他们的餐桌和记忆。
之后大麦老师从蒲菜的功能、特点引申出来,孩子们学习了一个形象的英文单词Cattail(香蒲)。
黄河边上的桑梓店镇,有一个祖辈采摘野生蒲菜的村子?这村里的萧姓男人,成年以后多以采摘蒲菜为业?几乎全济南市场上销售的蒲菜,都来自己这个村子的供应……
大麦老师从《舌尖上的中国》里面著名的“奶汤蒲菜”说起,引出了“采蒲人”这个不为人知的行业、他们“三留”“三不采”“的采摘原则,以及老济南人的餐桌故事。生动有趣的本土故事,和黄河村民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深深打动了同学们。
本次课程由游戏开始,穿插湿地和湿地植物知识,以启发式、工具利用、角色扮演、分享在地故事等方式,充分体现了“体验式、游戏化和在地化”的无痕环境教育特色,在120分钟时间里,为孩子们提供了一堂生动的湿地植物课程。
学生们认识了本地常见的湿地经济植物,理解水生植物适应湿地环境的生物学特点,学习运用基础检索表工具,与同伴合作开展物种辨识,并在本地采蒲人的故事中,感受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朴素观念。
参加本次课堂的汇文实验学校李老师说,“两位讲师授课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孩子们特别容易接受。”
本课程使用WWF(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环境教育课程湿地篇及野生动物篇教案,由WWF注册环境教育讲师大麦提供水资源、湿地植物、湿地规划、户外观鸟、东北虎等相关课程,让同学们们通过了解身边的水资源、湿地环境,学习生物多样性、自然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知识,树立保护湿地、节约用水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探讨节水、改善生态环境的方法,践行无痕原则,争做负责任的地球公民。
据悉,在山东省慈善总会和济南市环保宣教中心的支持下,WWF系列环境教育课程将进入更多济南市中小学。
文:无痕君
图:Kiwi、大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