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向外扩张到一半中断了,而向内不是被同化就是被失语。
胶辽登州系文化本可以成为和福建系这样的豪杰交相辉映的华夏两大扩张型海洋文化。只可惜时也命也,如今只能说是处于“半失语”状态。
要分析存在感首先要系统性的厘清历史脉络
1.本源
最初的胶东文化就是东夷文化。东夷崇拜太阳和鸟,反映在地名上就是“日照”词汇的来源。
胶东地区山海相连、仙气飘飘,容易出现海市蜃楼,因此拥有极佳的神秘主义土壤。胶东人信仰日主、月主、阴主、阳主......你在今天的成山头就能看到日主的碑。
此后随着中原文化崛起,这种神秘主义得到不断叠加,起初是秦始皇寻仙药,然后融合了道教文化(丘处机、崂山道士、八仙过海)
因而可以说但凡提到道教(全真派),必然离不开胶东。然而由于道教式微,佛教兴盛,国产IP更常聚焦于 河西 洛阳 山西 这些佛家盛行的区域,胶东古文化出现频率不算高。
2.崛起
登州系真正全方面崛起离不了开埠。天津条约后,烟台开埠,不久后英国租借威海卫。登州系一跃成为中国最先接受现代文明的区域。
农业方面传教士带来了最新的技术,帮忙选种。大苹果、大樱桃、莱阳梨、葡萄、草莓、无花果,这些水果最佳产地都在胶东,直接把山东省水果产量带飞到全国第一。
工商业全面开花。诞生大量民族资本家,可以与南通、无锡媲美。酿酒业、钟表业、罐头业、发网业、粉丝业、轮船厂、绒绣,商业极其发达。
教育方面率先进化为现代教育。教会学校理念先进,最著名的就是“芝罘学校”,当时是整个东半球最好的英语学校。《时代周刊》创始人就是烟台美国人,毕业于此。
直接影响就是烟台院士人数北方第二(仅次于北京),厅级以上干部人数全国第一,高考成绩在山东遥遥领先(稳压青岛济南)

然而可惜的是人们提起民国风情,大多只会提到上海天津武汉;提到水果,只会说广西和新疆;提到教育只会说江浙赣。
3.扩张(向外)
登州系的扩张能力和福建并列第一。以下均为登州人在海外扩张的战果:
海参崴(只占三分之一的华人控制了全城主要的经济命脉;只能说胶东人的商业能力被严重低估了)
海兰泡(胶东人之城)
欧洲一战劳工(英国法国分别在威海烟台大量招揽劳工—主要是胶东人,由于身材高大俊朗勇敢,得到非常多的好评,在海外的地位相当高,和很多欧洲姑娘促成跨国婚姻)
韩日(形成众多社区,规模也不小)
4.扩张(向内)
北京(养活了北京的胃。北京菜就是胶东菜,北京八大庄都是烟台福山人开的,老北京烤鸭都是荣成的师傅,隋坡祖籍也是胶东人;在京文化地位相当高,姜昆 唐杰忠都是黄县人)
东北(海量人口闯关东,可以说东北人一大半来自胶东;东北特色姓就是胶东特色姓;同时控制了关外地区的商业,黄县人掌握了东北汉人的大多数经济命脉)
上海(南下干部。以龙口、招远、莱阳、莱西为代表的胶东人占据了南下干部的半个主体/另一半是泰沂人/。 胶东人在上海地位极高,形象优良,papi酱就是胶东人)
香港(警察。由于身材魁梧,英国在威海卫挑选了大量胶东人到香港、上海当警察。香港警察局通行威海话,入职警察甚至要考威海话。梁振英、刘恺威都是威海裔香港人)
台湾(老兵。台湾外省人中声量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山东人尤其是胶东。林青霞、王心凌、王耀庆、霍建华、焦恩俊都是胶东人)
————铺垫了这么多,该正面回答了————
从胶东人的扩张史来看,胶辽民系的存在感应该“极强”才对,但还是因为种种原因失语了。
俄罗斯:血腥排华,将胶东子民迫害驱逐。西伯利亚乃至俄罗斯本可以成为马来西亚/印尼这样的地方。胶东本可以成为远东地区的统治阶级、主流文化;然而由于俄国人的野蛮行径,这一切都泡汤了。
韩日:难度高。如果说福建商人的竞争对手是马来民族和泰民族,那么胶东商人就需要直接和韩日竞争。副本难度显然高很多。韩日消极的移民政策最终没能让胶东商人彻底立足。
欧洲一战劳工:战争太多残酷,劳工修完铁路就回国了,没能留在西方形成主流社区。
东北:由于移民的混合属性,以及近现代东北极高的地位,导致所有人都遗忘了东北人的胶东属性。东北人的认同是基于东北而非胶东的。胶辽认同仅仅在大连丹东稳定立足
北京:近代北京人中,胶东文化的地位存在感相当高。然而版本迭代太快了,大院子弟取代了胶东人的政治地位;北漂一族取代了胶东人的文化地位。胶东菜被内化为了北京本土文化。老一辈胶东商人的后代都成了北京人。
港台沪:胶东人扮演的是人上人统治者的角色。但随着权力结构不可避免的变化,这种统治者的角色地位早已消失,最终被边缘化是不可避免的。
胶辽本土:主体分别隶属于山东省、辽宁省,均非对应省份主流文化。山东的形象宣传大多聚焦于齐鲁,即使是存在感较强的青岛,也不能代表胶辽(相较于登更接近于齐);辽宁更不用谈。
而胶东本土非常值得称道的水果、科教、工商业,都分别被广西、江浙先一步抢占了话语权。本质原因还是没有宣传口。
——————————————
总结:
胶辽民系人文极度璀璨丰满,但因为种种原因还是缺乏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