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我扩大了工作范围,找到40多个鸟窝,结果捕食率是达到了40%多,2010年和2011年两年的成功率只有37%。更悲催的是,后来证明这37%是我接下来几年里面成功率最高的两年。
这一结果这让我很郁闷,这意味着我拿不到足够的数据来进行婚外配分析。这会影响到我的论文内容,但在野外我没有特别好的补救措施,没法人为地降低巢的捕食风险,但有一点我可以做到的是,我可以借助别的技术手段去知道是谁捕食了这些鸟窝。
2012年开始,我尝试着用红外相机去寻找捕食鸟巢的凶手。我们陆续拍到了老鼠、花鼠、黄鼠狼、蛇、伯劳、松鸦、大杜鹃等动物,几乎我们预测到的潜在捕食者都出现在了红外相机的画面中。
鸟生到底有多艰难?在这里我分享一个故事,故事的主角叫6527,是我2010年抓到的一只雄性白腹短翅鸲,当时它1周岁。
2010~2013年期间,它都在我的研究驻地附近,每年都会回来,2014年我博士答辩完之后上山再去找它,但它并没有回来,大概率是在迁徙途中或者越冬地死亡了。
红色的框是6527每年的领域,绿色的点是其当年的巢
2010年的时候,6527刚一周岁,长得不漂亮,很晚才找到对象,当别的白腹短翅鸲都在孵卵育雏的时候,它还是成天叫个没玩,一直到7月份,有些个体的宝宝都出窝了,它才找到对象。但很可惜的是,当年它的鸟窝被捕食了。
2011年,它上一年的邻居没回来(这个邻居叫6531,6531其实更悲惨,可能没活到两周岁,而且1周岁的巢是被大杜鹃寄生了,为大杜鹃做了嫁衣),它便把人家的地盘给占了,而且很早就结婚了,可是到了第三个窝才成功孵出幼鸟,前两巢都被捕食了。
2012年运气比较好,第一个窝就成功了。2013年也是到了第三个窝才成功孵出幼鸟。6527一共就繁殖了4年,共有12个后代成功离巢,都被我环志了,但只回收到一个,有可能是有些后代扩散到了更远的地方,但更有可能的是剩下的那11个后代在迁徙的时候都死掉了。
结束2010年的野外工作之后,我觉得研究白腹短翅鸲有可能会影响我顺利毕业,所以从2011年开始,我便关注了一些其他的鸟类。
在这个区域里繁殖的鸟类有20多种,其中有两个比较常见,分别是灰头鸫和橙翅噪鹛。
左侧的两张图是灰头鸫和它的卵,右侧的两张图是橙翅噪鹛和它的卵
这两种鸟类也面临着巢捕食的情况,但比白腹短翅鸲要好很多,其中灰头鸫的境况更是不错,巢捕食率非常低,2011年和2012年,它的捕食率只有17.9%,成功率在6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