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鸟类对栖息地的组成和环境变化非常敏感, 是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指示物种。我就来完善一些详细的例子吧
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
城市园林公园也作为城市的一部分存在,鸟类是园林中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也是很大一部分去公园游玩的原因。在城市园林的设计与规划中往往就考虑到了如何吸引鸟类。[1]
环境指示物种:
灰斑鸠、戴胜、大嘴乌鸦这三种鸟可作为城市生态环境噪声污染的监测物种。
灰斑鸠在交通噪声污染严重的商业区和交通占地中的分布密度最小,其次是在生活噪音大的居民区中分布密度最小;
戴胜和大嘴乌鸦在商业区和交通占地中均不分布,在生活噪音不算小的居民区中分布密度最小。
大斑啄木鸟、金翅雀、大杜鹃、赤颈鸫、红背伯劳这五种鸟与城市中的绿化覆盖度存在显著的回归关系,绿化覆盖度越高这五种鸟分布密度越大。
[2] 通过比较重工业区和对照区麻雀的肝脏、胸肌和初级飞羽中砷、 硒以及重金属汞、铬、镉、铅、锰、铜的质量分数,发现这几种元素在羽毛中的积累和在其他组织中的积累有线性关系。可以通过麻雀羽毛监测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 [3]
在自然环境中,鸟类对昆虫的数量还是有很好控制作用。但城市生境中,人为对于景观病虫害的防控可能让鸟类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
从以上角度来看城市里面鸟类的存在对人绝对是有益处,当然鸟类的存在也确实会有带来部分危害。
城市里面鸟类最大的危害主要是影响机场飞行安全
如减控机场栽培植物的多样性、控制水源、食物来源和隐蔽条件及路面防止低洼等,对于易招致昆虫及鸟类的蜜源植物和结实植物分别在其花期、结实期前及时刈割, 根据功能区不同限定不同的草被高度,飞机的起降尽量避开晨昏鸟类活动高峰时段, 或者于该时段加强人为干扰驱赶鸟类等手段可以有效降低了鸟撞事件发生。[4] 诚然居住在城市里面的鸟类会带来粪便污染。
迁徙的鸟也有带来一些疾病的潜在风险,但是人类通过野生鸟类感染疾病的风险远远低于家禽。[5]
而且与流浪动物带来疾病的潜在风险相比,鸟类还是很安全的。野生动物(部分蝇蚊等卫生害虫不在其中)其实都是比较安全的,除非管不住嘴。还有就是在一些城市中的木质古建筑往往会吸引雨燕等鸟类筑巢,现在出于保护文物的角度往往会进行驱赶安装防鸟网等行为(不过说实话,古建筑屹立的那天,鸟儿说不定就在其中安家了)。
以上的回答在某种程度上也忽视了城市鸟类在自然体验与生态环境教育上的价值。
亲近自然是许多人游览城市公园的主要原因,对于很多城市生活的人来说昆虫和鸟类是最容易接触到的野生动物,但考虑到接受度来说,鸟类绝对是感受自然的最佳途径。
可以通过观鸟等活动在城市公园中开展环境教育, 可以让居民更多地了解居住环境周边的本土生物多样性, 而不是难得一见的旗舰物种或珍稀物种(但在有些城市公园可能出一些珍稀鸟类), 从而促使参与者重建与本地自然环境的联系,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6]
以上这种回答方式对于提问者来说可能太教条化了。风言林梢老师的回答,更倾向从说教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但感觉风言林梢老师的部分观点又过于低估城市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作用,以及野生动物对于城市适应能力。可能只是希望用这种语句劝诫下那些“常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