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是典型的【远距离迁徙候鸟】,燕子们越冬地点最远在赤道附近,春夏最远能生活到俄罗斯北部地区。横跨海洋,翻山越岭这种事,是燕子迁徙过程中经常经历的。例如美国的仓燕亚种在夏天飞往加拿大,冬天要飞往阿根廷。我国的家燕冬天要飞往印度甚至澳大利亚。
但无论燕子们离开多远,它们每年春天都会回到自己的故乡来进行繁衍(我们把动物产卵的区域称为居住地,在越冬地它们是不进行繁衍的)。这就直接引出了一个让科学家们头疼的问题:燕子迁徙动辄上千公里,漂洋过海后它们到底是怎么回到自己的旧巢的?
燕子寻旧垒的奥秘,最新研究:它们真的能看到磁场?
法国科学杂志《蛮荒大地》在《Swallow:A Trip Migration》(燕子:迁徙之旅)中就从科学的角度说到了燕子寻旧垒的现象:无论离家多远,燕子都能凭着惊人的记忆力(或其他能力)找到自己去年春天的巢。
关于燕子的这种能力,科学家普遍有以下几个说法:
这是被动物学家认定的一个事实:动物们有相当大一部分会利用星辰定位。例如蜣螂(俗称屎壳郎),无论离巢穴多远,都能把粪球沿笔直的方向推回家;大多数鸟儿都是夜间迁徙,科学家们通过实验(这个实验的大概方式是科学家通过激素让封闭房间中的鸟儿进入迁徙状态,通过用镜子改变星辰的位置,观察鸟类飞动的方向)发现,鸟类和蜣螂会记住自己住所处的星辰位置,然后通过天空中星辰位置在自己视觉里的变化进行导航。
这个理论在昆虫界尤其出名。与这个理论齐名的,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说的大名鼎鼎的【地磁感应论】。
迁徙动物的地磁感应论是在很多年前就被科学界认定的事实:科学家认为鸟类可以感应地球磁场的细微变化来确定自己的位置以及自己将要去的位置。
可是新的问题就来了:鸟类是如何感知磁场的?这个问题最终在2014年12月,由《实验生物学杂志》(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给出了目前为止最被认可的回答:
鸟类具有精妙的感光蛋白,在地磁导航的过程中,正是这种感应蛋白的辅酶作用,能让鸟类感知到地磁变化。
这句话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关于这个研究的结果,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不可思议的事情,那就是:
鸟儿可以看见地球的磁场!这件事是从2000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教授克劳斯·舒特恩(Klaus Schulten)研究到现在,得出的惊人结论。
在量子物理和生物学等各种交叉学科教授们的共同努力下,把看似毫无关系的几件事(包括:CYR蛋白基因、鸟类迁徙、量子纠缠、地磁等)联系了起来。这个研究如果深究起来,简直太复杂了,小编用了一星期的时间也只能读懂表面。
(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参考:Ritz T, Adem S et Schulten K (2000). A model for photoreceptor-based magnetoreception in birds. Biophys. J. 78:707-718. doi:10.1016/s0006-3495(00)76629-x)
所以我们把这件事变得简单一些,我们模拟出了鸟类严重不同方位的景象图:
这个研究直接向我们表明了:鸟类感知磁场,竟然是通过视觉!这个说法看起来不可思议,但研究结果的确是指明了这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