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观鸟者来说,鸟类的年龄是一个我们很经常接触的概念。猛禽、大型鸥类、游禽等等因为刚出生的1至若干年因为形态上与完全成年的个体有一定区别,我们在学习辨识的时候也经常要把不同年龄的色型记在脑子里。
这个道理其实也适用于很多小型雀形目鸟类,只不过有时候这些年龄的差异要么很微不足道,要么不同物种的差异各式各样,我们在实际观鸟的过程中也没有必要去探究,只要定种一般就满足我们的需求了,所以这些研究也就没有太多深入的推广。
但是在一份观鸟记录里,包含尽可能多的个体信息记录对于科研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就拿我之前和朋友谈论过的物种分布模型构建来举例。物种分布模型的框架大致就是决定一个地理尺度,然后尽可能收集这个范围内的物种观测数据,通过叠加图层训练模型让它自己去总结归纳,然后预测任意一个地点是否有概率有这个鸟的分布,绘制地图。对于大尺度的研究来说,鸟的存在/不存在这一个二项分布的信息就已经足够满足研究者的需求了;但是对于尺度更小、更精细的分布预测图构建,除了观测数量之外,我们也需要依托科学问题进一步引入每只被观测的鸟的详细信息:
鸟的居留状态(迁徙/繁殖/越冬),
有什么行为(觅食/领域守卫/飞过),
以及鸟的年龄等等,然后制作出更有针对性、细节更丰富的预测地图。
这些细节信息在很多不同国家的观鸟记录中心里也强烈推荐记录者录入,就是因为这些信息也很重要。不只是物种分布模型,迁徙早晚、远近是否有年龄差异,不同年龄组的鸟是否有分布/行为差异,这些需要依托大量观察记录的研究思路都需要记录者可以提供鸟的年龄判断信息。
对于鸟的行为和居留型这些信息我们往往不需要有太多的知识背景就可以判断,但是年龄这一关我觉得还是需要激发更多的讨论。因此这个文章我就算是抛砖引玉,以一些我相对熟悉的雀形目小鸟为例子,给大家提供一个观察总结归纳雀形目鸟类年龄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