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痕中国论坛无痕中国环境行动无痕茶坊 → 社交类通过线下聚会转化意向客户


  共有20637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社交类通过线下聚会转化意向客户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章鱼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无痕金牌志愿者讲师 帖子:2500 积分:10844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21/1/1 17:15:08
社交类通过线下聚会转化意向客户  发帖心情 Post By:2021/3/14 18:04:02 [只看该作者]



所有的生意,都要建立在某种程度的信任之上。所有社交类生意项目,线上的作用,更多是完成引流和种草,线下活动,在信任的建立上,非常重要。

我把线下聚会,根据目的的不同,大致分为三类:


1. 产品分享

2. 创业沙龙

3. 休闲活动


大多数人,本身就是有社交的需求的,人只能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才能更直观地得到来自他人的反馈,从够确认自身的价值。

尤其是对于宝妈群体,平时除了孩子和家人,和社会的接触少,是有很强的聚会的意愿的。

所以,聚会这种形式,具备天然的吸引力,先不管具体的内容如何,至少可以认识不同的人,听到不同的想法,给单调的生活,增加一些色彩。

意向为什么要来参加产品分享会呢?

除了能够满足他们社交的需求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感受到被关心。

我们分享产品的目的,是为了在各个方面帮助人,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好。举办产品分享会,就是为了能够给意向一个机会,去了解我们的产品,如何能够让他们得到更好的体验。

产品分享,最好的方式,就是“下午茶”,准备的要点,恰恰是不要刻意准备。


创业者为了能够把事情做起来,可以“反人性”,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跨出心理舒适区。

但是我们在对待潜在客户或者合作伙伴的时候,一定要顺应人性的规律。

人只有在放松的状态下,才能更好地接收信息。

所以,产品分享的氛围,至关重要。

地点可以选在自己家里,也可以在外面的咖啡厅,约上那些在朋友圈对你的产品感兴趣的朋友,喝喝茶,聊聊天。

以介绍大美丽大健康类产品为例,不要一上来就聊产品做推销,要先聊生活,自然地过渡到产品。

如果是我们熟悉的人,可以向对方询问你的状态:你觉得我最近皮肤/头发/指甲是不是比之前好了?接着过渡到介绍你使用的产品。

如果是第一次见面,可以先赞美对方在容貌气质上的闪光点,夸她很懂得保养。接下来过渡到那些产品可以帮助她保持状态。

在试用的时候,要注意对比。例如说护肤品可以只涂抹一只手,或者半边脸,然后让体验者自己去描述使用这个产品的感受。

如果你对产品相关的信息并不是那么熟悉,也不用怕,因为感觉大于语言。

只要你的意向客户回忆起这次聚会,第一感觉是轻松愉快的,同时产品也确实有亮点的话,那么ta就会把你,以及你介绍的产品和这种感觉绑定到一起,从而产生购买的欲望。

分享经济的关键,是把客户转化成为产品的推广者。

最近这几天,特斯拉中国Model Y的订单,已经突破了10万台。首要的原因,当然是降价15万,但他们特别的销售策略,也加速了销售进程。

当你走进特斯拉的经销处的时候,迎接你的,并不是专职的销售人员,而是特斯拉的车主。特斯拉通过给车主人员优惠或者送实物的方式,激励他们进行裂变式销售。

这个例子,说明分享经济的销售理念,已经跳出互联网,撞进了传统商业的营销框架。


从消费者到推广者的转变,有四个关键点:


首先,消费者要对产品本身有较高的认可。这一点,我们已经靠线上种草、后续跟进以及线下产品分享会这几个步骤解决了。

接下来,就是要有创业的愿望。这一点,可以从跟客户多次的沟通中得出判断。

第三点,就是对介绍人的信任。

第四点,就是对项目本身的信任。

其实,最后两点,是一个问题,就是客户对你的信任到了哪个阶段?


项目是你带给他的。你自己,就是项目形象的具体化。


因为创业分享会的关键,就是建立参与者对你个人的信任。

为了做到这点,讲故事的能力,就非常重要。通过你的形象、精神状态、语言、肢体动作传达出来的,项目带给你的改变,比介绍项目本身,还要重要。

你要给参会者讲述你如何接触到这个项目、产品对你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改变?项目在提升你的眼界、能力和财富方面,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这就需要你在演讲的过程中,设计出能够与参会者相链接的点,让他们觉得:她描述的心理,不就是我当时的心态吗?既然她能进步,那么我也能!

所以,讲述自己的故事,不是为了炫耀自己有多牛,因为这些信息,与他们无关。

你需要做的,是用你的故事,来与听众产生共鸣,让他们产生代入感,让他们有信心成为你。

创业沙龙,只有你一个人分享,不行,因为如果你已经做得很好,小白依然会产生距离感。你需要安排刚创业不久的分享者来讲述他们的故事,描述他们如何取得一点一滴的进步,这会让参会者觉得,成功是可以靠点滴来累积的。

创业沙龙,也可以跟产品体验结合,方法参照前文。

以上的两种聚会的形式,跟业务直接相关,但如果线下聚会的目的性都很明确,也容易给意向,甚至团队的推广者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为了保持聚会的长期吸引力,我们需要不定期举行一些跟业务无关的活动,团队成员的家庭成员,也欢迎。

爬山、散步、郊游、吃饭都是很好的方式。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跟团队成员,建立业务关系之外的生活化联系,削弱交流的功利感,同时也能够给他们的家属一个了解团队的机会,用正面的形象,消除他们的顾虑。

这个话题写了这么多字,谢谢大家陪我这么久,感谢大家的点、评、赞。很欣慰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复盘的过程,是大家的关注,让我能够更为细致地总结创业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教训,帮助我成为一位更加成熟的轻创业实践者。

下一篇,我给大家分享一下社群管理的一些经验。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章鱼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无痕金牌志愿者讲师 帖子:2500 积分:10844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21/1/1 17:15:08
  发帖心情 Post By:2021/3/14 18:05:09 [只看该作者]



今天的话题,是社群运营。


正好,上午的时候,有一位读者跟我联系,她自己也是做自媒体的,全网大概有三万粉丝,面对的群体主要是青年女性,平时主要就是带带货,但是收入不是非常稳定,所有想要寻求更有效的变现途径。

她的问题,在腰部up中,特别有代表性。腰部up主,一定不能走头部up主的路线。因为头部up主,也称为KOL,有足够多的流量,所以靠广告、靠音浪就能养活自己,但是腰部主播,就那么几万,十几万粉丝,要说没业务,偶尔也有点,但是业务很不稳定。

哪怕就是顶流的KOL,例如优质内容领域的百万gzh博主,广告也越来越不好接了。一方面是因为各种up主多了,一个比一个能说、会写、会演,竞争大了。

另外一方面,去年经过国家对直播数据造假的调查和处理,很多商家现在已经没那么好忽悠了,不像两三年前一样,愿意花大价钱找自媒体大V打广告。

广告不好接了,知识付费的钱,也没那么好挣。

“花千金”的目的,就是为了买个“我愿意”。

很多人分析知识付费的模式,都是从产品本身有用没用这个角度来的。这个方向,已经走偏了,因为有用没用,不是你旁观者来衡量的,是由付费的客户衡量的,他觉得有用,就有用,哪怕只是一厢情愿的感觉,只要人家愿意,你能怎么样?


知识付费,从商业模式上说,真正的问题,在于复购率。


任何一个up主,都不是十项全能的,必然有ta自己擅长的领域。

做视频的up主,就教你做视频;写文字的博主,就会教你写作;创业类的up主,就会跟你分享创业经验;投资类的up主,一般就是将一些股票基金的常识。

厉害点的up主,一个人能横跨两三个领域,已经是非常牛x了。而一开门课程学完之后,大多数人,其实是没有动力再学第二遍的。也就是说,大部分粉丝,一个领域,你只能在他们身上赚一次钱,三个领域,那就是三次钱,这就顶天了。

这个模式要持续下去,就需要有持续 不断地有新流量进来,而且流量的规模要相当大,才能筛选出付费的用户,这对任何自媒体up主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就是你不但要持续输出,你还要不断有新的内容,能够给受众提供新的价值。

所以,大V的压力也很大。如果仅靠广告和知识付费,很可能去年挣500万,今年就只能挣100万,明年考虑的就是能不能把运营成本赚起来的问题了。

还有一种变现的方式,就是自己有品牌,有供应链,然后做销售。这种方式,其实跟跟帮别人带货的逻辑是一模一样,只不过自己有了供应链之后,产品的成本更低,销售利润高一点而已,一样避不开流量获取和复购率的问题。

对于腰部up主,优势是有一定的IP和粉丝,但是新流量进入的速度不如大v,要想提高变现的策略,唯一的出路,就是深耕高质量的粉丝,让粉丝因为跟你一起合作,把钱给挣了。

如何实现?就是把粉丝培养成KOC(关键意见消费者),同品牌方或者品牌方指定的平台合作,帮他们打市场。

可能很多读者不知道,唯品会,早期的时候,是用类似微商招代理的方式做起来的。采用的就是利用社交关系,把销售团队裂变出去,然后迅速扩大平台知名度,占领市场。


那么,“KOL”和“KOC”有什么区别?

KOL, Key Opinion Leader,关键意见领袖。

粉丝多,影响力大,能够帮助品牌方扩大影响力。新品牌喜欢用顶流KOL做直播,其实看重的并不是那一场直播的销量,因为品牌方在这个过程中给到KOL的是最低价,根本就没什么利润,加上坑位费,根本就是要亏钱。

品牌方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借助直播这种形式,让KOL给自己的产品打广告,然后拿着几十秒的视频片段,投放出去,说明我这个产品是头部的网红都认可的,你放心买就是了。

但是仅仅到这一步,也只是解决了知名度的问题,广大消费者也不一定会买单。

真正让消费者买单的,是最贴近真实消费群体的KOC,这群人,就是认识的,跟你关系比较近的这些人,他们真实使用的反馈,才是你下单的真正动力。

张三喝了这个茶,确实瘦了;李四用了这个精华,皱纹确实少了。于是你也就没顾虑了。

张三李四跟你的年龄差不多,甚至比你的年龄还大。但是看起来比你还年轻,你气得过气不过?

人是很容易受其他人影响的。不要说护肤品和化妆品,很多人决定要买大件商品,例如说豪车,最直接地让ta下决定掏钱的,大部分时候,是因为ta认为的,跟ta混得差不多的人,甚至比他混得还差的人买了他想买的车。

Ta可以买,我为什么不能买?我比ta差在哪里?

所以,人对没有任何交集的陌生人的故事,会仅仅当成故事来看,但是只要之前有过任何联系,这个人生活中的但凡有任何值得注意的变化,你都会用来比照你自己。

这种心理机制,你可以说是人与人之间的影响力,也可以说成是“Peer Pressure(同辈压力)”。

你美了,我也要美!你瘦了,我也要瘦!你有钱了,我也要变有钱!


底层的消费心理,加上互联网的模式,就造就了商家新的营销方式:KOL+KOC,既能够满足覆盖率和触达度,又能够深度种草,促成交易。

对于腰部up主来说,社群+推广项目的方式,既可以满足粉丝的消费和创业的需求,也可以升华与粉丝的关系,把内容创作者和内容消费者的关系,变为合创业合伙人的关系,有钱大家一起赚,这样的关系,才能长久。

就拿我自己起来说,我当初做英语培训的时候,粉丝变现的模式,跟知识付费是一样的。一个粉丝变成我的学员,学完一门课,例如说雅思考上了一定的分数,他就不会再来学了,我们的师生关系的存续期就很短,一两个月,最长的可能就是半年一年,结束之后,就没有然后了。

但后来我做了渠道推广的项目,我之前的学生或者学生家长用了用产品,觉得产品确实还不错,做经销商还能那折扣,分享还能赚点零花钱,于是就有一部分加入进来了。当然我前文也讲过,做英语培训的那部分学员,基本都导流给我太太了。但是其中的很多人,一两年了,还在平台消费,还在推广产品。

这就说明,带着粉丝一起创业,就是会比提供一次性的,没有复购率的产品和服务更具备持续性。

这个回答,已经写了3万多字,我发现方法论和基本的论据,我已经写得比较清楚了,接下来的分享,可能会比较零散,会对前文提到的一些观点和逻辑进行更为细节的讨论,大家想听我讲什么,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章鱼
  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无痕金牌志愿者讲师 帖子:2500 积分:10844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21/1/1 17:15:08
  发帖心情 Post By:2021/3/14 18:06:37 [只看该作者]



一个人要做成事情,有两个决定性的因素:


第一要有逻辑自洽的认知体系,第二要顺势而为。


认知体系解决的是底层逻辑的问题,顺势而为解决的是效率的问题。

想明白自己这辈子想要达到怎样的状态,是打工还是创业?是普普通通,还是看一看自己能走多远?是择一城而终老,还是阅尽世间繁华?

想明白为了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愿意付出怎样的行动?这些行动的要如何串联到一起,才能指向自己的生活目标?

有小聪明的人不少,但有体系化思考能力的人不多。体系化的思考力、执行力,加上顺势而为,等于如虎添翼。

在正确的时机,做正确的事,想不成功都难。

今天,我想从零售发展简史的角度谈一谈,我为什么坚定地看好KOC品牌推广这个赛道。

先说结论:新零售时代,以分享经济为特点,是普通人创业最好的时代。


世界整个零售行业的演变,都朝着两个关键的方向:


目标客户群更大以及渠道成本越低。

下面让我带着大家,盘点一下世界零售行业发展的关键阶段:


01 单店时代:

单个的商店出现在18世纪以前,规模都比较小,例如日杂店,屠宰店等,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家庭经营。

有史可查的全球第一个成规模的百货商店,是Harding,Howell&Co, 诞生于1796年的伦敦。

单店时代的局限在于客户的覆盖范围有限,无法形成跨区域的影响力。


02 连锁时代

现代意义上的连锁店诞生于1895年,当时的大西洋与太平洋茶业公司 (A&P)开了第一家连锁超市.

连锁店和个体店铺相比,有着以下优势:

集中采购降低了物料成本,统一管理标准降低了管理成本。店铺数量的增多,可以触达更多消费者,有利于品牌的传播。

同时由于各店之间相对独立,所以可以在不影响品牌声誉的情况下试验新产品,如果不成功,大不了就是某个区域的销售受影响,不会波及其他店铺。


03 大型卖场时代

世界上第一个室内大型商场,于1955年诞生于瑞典北部。

大型商场在引流效果上更好,并且能够满足消费者多重需求,相当于一个暂时的“私域流量池”,只要你一进到里面,就很难不花钱。你不买衣服不买鞋子可以,但你不能不喝水,逛累了也不能不吃饭。

Walmart、Costco、都是属于这类大卖场。


04 专卖时代

专卖店可以理解成是需求极度细分,极度注重品牌效应的连锁店。这类店铺产品定位非常准确,降低了消费者的选购成本,在进店之前就知道自己要什么。

著名的奢侈品店,都是采用的这种模式,面向大众的店也很多,例如专卖儿童玩具的“Toysrus”。

专卖店看似缩小了消费者的群体,但是由于覆盖面广,并且可以精准满足客户需求,所以客源稳定,回购率高。由于它同时具备了连锁店的特点,经营成本也大幅降低。

以上的零售店形式,虽然一个比一个先进,但本质上,他们都是同样的物种,也就是必须要有自己的供应链和实体门店。

这就造成了店铺形式越先进,进入成本越高,并不适合普通人创业。


05 虚拟门店时代

上个世纪80年代,电视购物开始兴起,开启了零售行业无门店销售的时代。

这种零售模式,应该算是直播卖货的鼻祖。带货人在镜头前都会用变换的音调配上丰富的肢体语言,现场演示各种商品的神奇功能。不同的地方只有两点:一个是录播,一个是直播;以前是通过电话下单,现在是通过链接下单。

零售业发展到现在,其实跟我们普通人创业也没什么关系。真正让普通人有机会低成本创业的平台,是曾经的淘宝。


06 新零售时代的开启:平台电商

平台电商出现在2000年左右,它最大的特点是:理论上能够面向所有网民,极大地扩大了目标客户的范围;开店成本低,不需要实体门店,但是需要自己解决供应链,一般都有自己的仓库。很多人是把自己家里当成仓库。

六年前我在深圳的时候,在网上买了个自行车,一了解发现卖家居然离我住的地方非常近,于是我就决定上门取货。卖家住在城中村的出租屋内,一进门就发现,他们家除了基本的家具,其他空间都被未开箱的自行车堆满了。

这其实代表了淘宝早期卖家的状态,同时也是淘宝小卖家的黄金时代。平台本身的知名度会为商家引流,而且由于早期卖家数量相对不多,平台内流量争夺并不激烈。


接下来,才是属于我们普通人轻创业的时代:


07 社交电商1.0时代

社交电商的出现,其实是伴随着微信的流行。从2013年诞生以来,微信在全球已经拥有了近十亿的用户,而这个数字还在持续增加。微信最大特点有:用户基数大,功能齐全:既有社交功能,又有商务功能,而且完全免费。

嗅觉灵敏的人利用微信做起了产品分销,成为了第一批“微商”,吃到了第一波红利。微商最大的好处,是营销成本低,毕竟装个微信也不要钱,渠道成本可以说是零。

但是最大的问题在于它的操作模式。

很多微商的重点就是把产品卖给代理,要求代理动不动就压几万几十万的货,至于你是否能够触达消费者,这不是项目发起人关心的问题。

在接下来的一两年的发展过程中,微商行业经历了“大洗牌”,大量产品质量低劣,操作方式违规的微商项目被淘汰。

第二轮洗牌开始于2016年左右。

有的微商项目虽然产品还不错,也有很强的零售和招募团队的能力,但是由于产品线单一,即使单品利润不错,复购率也高,但因为不能满足消费者多样性的需求,加上缺乏团队管理能力,没有办法给代理商提供成长的机会,所以这类项目的后劲不足,人来的也快,离开得也快。

在这样的背景下,能够同时供应多种商品的社交电商平台应运而生。这些平台从品牌方批量进货,采用返佣的方式,依靠你我这样的个体经销商进行推广。同时,新型的社交电商平台不要求代理商囤货,极大地减少了经销商的创业成本。

与此同时,主流平台电商对小商家己经极度不友好了。一方面站内流量贵,另一方面微信以及其他网络平台也在不断瓜分传统电商平台的流量。

淘宝小成本创业时代,宣告结束。


08 社交电商2.0时代

2018-2020年是社交电商大爆发的一年,各种平台也是泥沙俱下,良莠不齐。

这当中大多数的平台是纯粹的分销平台,产品的特点是已经被消费者熟知的品牌,采取的策略是低价加补贴。

这类平台在2020年的生存极度艰难,因为他们和拼多多,淘宝,京东等平台是一条赛道,基本上是100家就倒掉99家。

无论是流量,供应链,资金还是知名度,新兴平台都很难与头部企业抗衡。

新平台要生存下来,必须要开辟新的赛道。

利用社交媒体的覆盖度和粘性,加上经销商的个人影响力,独家代理并推广国外的小众优质品牌,是提高利润率,增加品牌方对经销商依赖度的优势策略。

但是仅仅把把经销商当成是转发机器的纯分销平台,一旦一个品牌被推火,由于没有独家代理权,被马上被头部企业更强势的低价策略,把消费者给抢走,这就是澳洲的个体代购越来越难做的根本原因,我现在基本上已经退出这个行业。

新零售时代,是一个将普通人创业门槛降到无限低,同时将收益放到无限大的时代。如果想要充分享受时代红利,必须要在两方面下功夫:

提高IP打造能力,我们需要在朋友圈以及其他的网络平台,做好定位,持续输出内容,链接同频者;刻意练习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演讲能力等;提高销售能力和社群运营能力。

同时选择并专注于能够走得长远的优质项目,把项目相关的方方面面都研究透彻,做到行业顶部,不可能挣不到钱。

“道”的问题如果没有解决,“术”学得再多也没用。

“术”听得再多,如果没有落实到“做”字上,也是白费功夫。

什么是“一手经验”?不是听来的,不是看来的,是靠自己摸爬滚打,鼻青脸肿地碰出来的。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章鱼
  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无痕金牌志愿者讲师 帖子:2500 积分:10844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21/1/1 17:15:08
  发帖心情 Post By:2021/3/14 18:08:05 [只看该作者]



今天,跟大家谈谈关于“规则”的话题。

你们有没有发现?很多人头脑聪明,思路清晰,表达流畅,也很勤奋,但做生意总是差那么一点意思。

对于生意人而言,守“规矩”,也许是一个基本要求,但绝对不是一个美德。相反,成功的生意人,都懂得如何利用规则,甚至自己创造规则。

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得灵活利用“规则”。

评论里面有澳洲的读者,让我讲讲代购是怎么做的,为什么限购那么严格,当初我做代购的时候,还能买到那么多奶粉?

前两年我和Joie做代购的时候,澳洲大部分超市的奶粉限购是没人两罐或者四罐,现在主流的超市,Coles、Woolworth、Big W,大部分时候,也都还是这个规定。但我和Joie一周至少能买四五百罐。

在普遍限购的情况下,我们的策略很简单,就是开着车,这个超市买七八罐,然后去下一个超市。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后来我们发现,限购也有时效性,而且哪怕是大连锁超市,每个分店的操作也不一定完全一样,甚至2017年的时候,Coles有一段时间A2三段的奶粉,一个托盘一个托盘地摆着卖,我们那一次就定了好几百罐。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接着我们去了在华人圈子里面不太出名的药房,发现这些药房的限购政策要宽松很多,个人限购八罐,甚至一些不紧俏的奶粉,根本就不限购。

再后来,我们联系到一些更小的药房,由于太不出名,澳洲本地的市场又太小,哪怕是大超市里面紧俏的奶粉,他们手里有不少存货,或者有订货的资格。

虽然在店里的告示上还是说限购,但是找到老板好好谈,完全可以到店后面的仓库几十上百罐地去取货。

Coles有段时间完全不限购

而大多数澳洲代购,听到网上说超市限购奶粉,就不敢接单了。这就是为什么,同样做代购,他们一个月挣一千澳元,我能一个月挣一万的原因。

规模比较大的代购,在2015-2017年之间,已经成立了公司,刚开始求着本地的药房拿货,后来利用庞大的规模优势,直接跳过了珀斯本地的药房,去悉尼更大的批发商那里去拿货,甚至发展到后来,珀斯本地的中小药房,反过来华人代购公司去进货。

奶粉代购行业的这个变化,澳洲做得比较大点的代购,都很清楚。只不过这种事情,太违背国内消费者对澳洲的想象,所以一般不会跟客户详细解释,说了他们也不信。

但背后的商业逻辑就是很简单。作为奶粉批发商来说,我不管你是药房还是代购店,只要你的量足够大,最够稳定,我就能把代理权给你。

华人代购刚开始的时候,货量少,跟药房超市打交道的时候,被各种“修理”。

货还没到,就要求给全款,不给就滚蛋,然后还有捆绑销售。当时我跟一家小药房合作了一年,然后他们有一批奶粉卖不出去,快过保质期了,100多罐,老板直接告诉我们说,这批奶粉,你给我消化了,你不买,今后别的奶粉我们也不供应了。

我能怎么办?只能接下来。那批奶粉,到后来有十多罐快到保质期了也没卖出去,只能丢掉。

后来还出现我预付了款,结果奶粉没给我,因为他们药店交接的问题,在我找到付款记录的情况下,依然拒绝供货或者退款。

后来找了仲裁,因为我买的量太大,认定我跟那家药房是商业纠纷,不是消费者和商家的关系,所以建议我们协商解决,要不然就打官司。

我大概了解了一下,打官司律师费可能都比他们欠我的钱要多了,只能跟药店老板协商,返还了我大概百分之六十的货款,这个事就算了解了。

这个药房老板是西方人,所以当我听到国内和澳洲的华人说西方的生意人更可靠更守信誉,素质更高,我就笑笑,这些人是没有被毒打过,电视剧看多了。

人性都是共通的,没有种族之分。西方人里面,也有坑你没商量的,华人大部分,也是好人多。

基本上2018年以后,澳洲的绝大多数的奶粉资源,都掌握在代购和跨境电商平台手里了,个体代购货源的选择更多了,也不需要再看超市和药房员工的脸色了。只知道跑coles和woolworth的代购,那都是小白。

澳洲的大代购商,已经建立了横跨中澳两地的供应链,亲手改写了澳洲奶粉的供应规则。

但同时,国内消费者的选择范围也越大了,澳洲代购的利润也越来越低了,这也是为什么,我2018年初之后,就基本不做代购的原因。


大家好!今天,我想聊一聊,为什么有的人老是抓不到机会?

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基本的判断力,脑子里塞满了各种似是而非的“道理”,因此即使是机会摆在他面前,他也看不到。

生活中有些话听起来很有道理,甚至觉得很智慧,而实际上呢,完全就是拍脑子的结论。

例如这句话:

“告诉你发财机会的人,就是想挣你的钱!这么好的机会,他为什么要告诉你?难道你是他爸?“

听起来是不是特别有道理?说起来是不是特别铿锵有力?但是这是典型的歪理。

淘宝刚开始成立的时候,马云一天到晚扯着嗓子喊:你们快来开淘宝店啊!真的要发财啊!

结果呢?被人当成精神病,说跟搞传销的一样。

阿里巴巴的员工去企业推荐他们电商的操作系统,被保安赶,甚至还被人放狗咬。这个还真不是笑话,因为阿里早期的销售培训手册里面,真的就有怎么样,躲过保安和防止被狗咬的攻略。

就有那么一小部分人相信了,在十几年前去淘宝开店。

那个时候卖东西有多容易?因为当时平台免费给流量,商品链接挂上去就有人买,当时在淘宝开店的人,不用太有本事,只要坚持下来的,都发财了。

回过头来拆解下那句话有什么问题呢?

首先,商业世界的基本原则是双赢,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了,只有合作,才能把蛋糕做大,把好机会分享给别人,就是一个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把事情做大的过程。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句话说的不就是这么一个意思吗?

其次。我把发财的机会介绍给你,跟我从你身上赚钱,这两个事情本来就不矛盾。

例如说你本来一年挣10万,别人给你介绍一个项目,你们一起做,他一年赚1000万,你一年赚100万,那这个项目可不可以做?

不要关心别人从我身上赚了多少钱,而要关心我自己因为这个事情能赚多少钱。

最后,拿“爸爸”来说事情,就更加莫名其妙了。谁的爸爸也不是全能的,能炒菜的不一定会修车,能修车的不一定会懂做生意。很多创业机会,爸爸们是真不懂,也操作不下来。

因为创业是有门槛的,不一定跟我们关系越亲近的人就越适合。


不断扩大链接的范围,不断打造IP才能够找到更多志同道合,可以一起发展的同频者。

这就是我这几年来一直坚持做的事情。在网上持续输出内容,随着我自身实力的提升,输出的内容也越来越垂直,越来越干货,也越来月有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了一些认可我的理念的人,然后在私域进一步沟通,最后一起合作。

年收入几十万到几百万的跨越,就是这么来的。

总之,下次有人在给你介绍项目的时候,不管这个人是线上还是线下接触你,也不管是不是你熟悉的人,不要急于否定,不妨论证一下。这样的话,即使错过,你也是明明白白地错过,而不是还没过脑子,就放过了好机会。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章鱼
  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无痕金牌志愿者讲师 帖子:2500 积分:10844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21/1/1 17:15:08
  发帖心情 Post By:2021/3/14 18:08:49 [只看该作者]



跟大家聊一聊我对创业成本的新看法。


我一向不赞成投资太大,甚至孤注一掷的创业,尤其是第一次创业,给自己的生活留点余地,心理压力不会那么大。但是我发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创业的时候,稍微有一点成本,反而更容易坚持下去。

真正开门第一天就赚钱的生意,非常少,大多数的项目都是需要铺垫的,线下的生意需要找产品、找店铺,工商、消防、税务、招工......工作量很大。

线上的生意相对来说简单点,但变现的路径也是需要一定步骤的,那种“是我,打钱”的事情是不存在的,哪怕是骗子,也要苦心钻研话术。

没有煎熬,就没有成功。见效比较快的项目也至少需要两三个月都准备,才能开始赚钱,而且即使是赚钱,也不可能一夜暴富。

我当初做英语培训的时候,在各种平台上免费输出三个月才招到第一个付费学员。


任何英语稍微好一点的人,复制我的方法,都是可以招到学生的,一年保底挣个十来万一点问题都没有。

但是英语好的人很多,能像我这样坚持的人就很少,哪怕坚持一个月的人,人群中可能不到1%。

这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这个意志力,而是因为这本来就是零成本投入的项目,放弃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


这就是创业的规律,一个生意赚钱不赚钱,跟创业者有没有本事,其实没啥太大的关系,因为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和锻炼提高的;跟行业也没有关系,行业只能决定你能赚多少钱,而不能决定你能不能赚钱。再“好做”的生意也有人不赚钱,再“难做”的生意,也有人做到亿万身家。

在创业的道路上,再有本事的人,也要熬过一段黑暗期。只有投入,不见回报,过一段时间,很自然地就开始怀疑行业怀疑项目,甚至怀疑自己。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一点点前期的资金投入,一个人就没有放弃的成本,可以直接撂挑子,因此也错过了学习、成长和积累的机会,不可能熬到挣钱的那一天。

很多人的生意为什么做成了?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他都有本事,而是因为前期投入了不少钱,必须撑下去,实在是撑不下去了,才会放弃,结果就撑过了低谷期,碰上了红利期就赚钱了。

所以大家在考擦任何项目的时候,如果没有任何门槛,那么很有可能这个项目的模式很牛,但是你自己因为没有成本,所以会随随便便放弃,适当的投入会带来适当的压力,对提高创业成功率,是绝对有好处的。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章鱼
  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无痕金牌志愿者讲师 帖子:2500 积分:10844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21/1/1 17:15:08
  发帖心情 Post By:2021/3/14 18:09:41 [只看该作者]



普通人在2021年如何逆袭?

答案只有一个:互联网。


住在一线城市最顶级楼盘里面的富人,相互之间,其实是没什么社交的,他们都是在各自的圈子里面玩。

因为不同行业的老板之间,很难有真正的交流的,因为挣钱方式之前的区别,比打工和创业的区别还大。

一个有着20多年校龄,建筑面积4万平米,学生1000+,每年学费住宿费能收一两千万,教职员工100多人的私立学校,一年能有多少钱的利润?

一两百万。

我爸在这个学校教了20年的书,去年刚退休,他亲眼看到学校从几十个人发展到现在的规模。这么多年里面,他遇到校长几百回,没有一次校长的脸上,不是挂着愁容,因为要操心的事太多了。

还有一次,为了省两块钱的人力三轮车费,在校门外和车夫吵得得不可开交。

我和Joie两个人做电商,加上三个人的兼职运营团队,去年的销售额,8000万,利润400万以上。

去年是我们做项目的第三年,2018年的时候,我们前期总共投入了11万人民币,没有任何的固定投入,所以没有任何财务上的压力。

我跟这个学校的校长,是无法沟通的。

因为虽然我们赚钱的逻辑,都包含了流量的获取、转化、留存和裂变。但是学校的生意,太麻烦,需要自己生产教育产品,学员裂变率(转介绍)低、客单价虽然高,但利润率低、维护成本高、生意本身的门槛高,不是谁都能拿到资质的。

而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全球供应链效率的大幅提升,个体作为渠道节点的功能,越来越强大。电商渠道,可以说是没有门槛的行业,任何人想做,都可以入场。小学没毕业可以做,没钱可以做,没人脉照样可以做,而且做好了,能发财。

而且新行情的涌现,是以季度为单位的。只要你想,几乎随时都能找到适合你的项目。

你可以走着入场,跑步入场,甚至还可以躺在那里,被其他人拖着入场,莫名其妙赚了大钱。

而这个人,可能是你素未谋面的陌生人。

所以为什么old money看不起new money,就是这个原因,在挣老钱的那帮人眼里,很多赚新钱的机会,其实是下沉了的,一点都不精英。

退后二十年,开工厂、办教育、搞建筑、挖煤矿,哪一项都不是一般人能撬动的。你要有信息,有钱,有关系才行。

而现在呢,随便一个阿猫阿狗,利用互联网,居然可以年入百万,千万。这种事情,“老钱”看不懂,更不愿意相信。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老板明明实体都开不下去了,也不愿意到VX去引流的原因。他们觉得丢人,没档次。

但是新兴的行业在不断兴起,随着“新钱”群体的壮大,老钱的话语权会逐步被替代。今天的新趋势,未来就会成为常态,曾经的先锋,到现在可能已经走向末路。

我就是“阿猫阿狗”,看这篇文章的读者中99%的人,都是“阿猫阿狗”。

如果把我放到只有精英才能胜出的时代,我只能一辈子过着很普通的生活,因为新人是没有办法在老规则下出头的。

普通人,一定要盯紧时代发展的趋势,跟着大趋势走,只有关注新机会,尝试新机会,抓住新机会,才有机会逆袭。


大家好,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话题是:创业不能想当然!

今天有位布里斯班的网友咨询做副业的问题,她想从国内进纺织品和日用品过来卖。

我就问她一个问题:

你认识的人里面,有没有靠这个生意发财的?她说没有。我直接告诉她,这个生意不是个好生意。

普通人创业选项目,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模仿背景跟自己差不多的人的成功案例。

2016年,在吃火锅的时候,珀斯的一位宝妈朋友告诉我们,代购如果稍微用心做,可以挣到澳洲一个全职员工的工资,然后我和我Joie马上就在朋友圈宣布做代购,第一年就赚了小10万澳币。

2017年,我发现在线英语很火,我看有些老师一个系列课能挣十几万,我觉得虽然我没有那么大的名气,在行业里面的资历也不是太久,但我英语也不错,又能上网,别人一年挣一百万,我一年挣个十几万应该没啥问题吧?

然后我就马上拉了一个英语跟读群,火速在多个平台注册了英语教学的账号,在沪江网校注册成为讲师。头三个月我都是在免费输出,之后开始收付费学生,一年半的时间,挣了大几十万。

2018年在墨尔本的一个代购交流群里面,一位在悉尼的宝妈向Joie推荐了一个渠道运营的项目,说一个月能挣个几千万万把块。

那时候我们觉得说,反正都在做代购,增加个货源渠道也好,没想到随着项目的发展,这三年我们在上面挣了八百多万。

将来我可能还会做新的项目,但我一定不会自己去想一个生意,我会去看别人已经赚到钱,而且我能复制的生意。

毕竟大多数人,其实是没有那个智力、资源和运气去做成一个新的模式。别人赚不到钱,你也赚不到钱,资源能力跟你差不多的人能赚钱,你也能赚钱。

这大概率能够赚钱的行业,想办法做到头部的百分之几,这是小白通过创业,实现财务突破的最佳策略。
——————————————————————
大家好!在接下来的几天,我要跟大家分享一下,具备哪些特点的创业者,最容易失败。

第一,缺乏对商业逻辑最基本的理解。

昨天在我的创业干货分享群里面,有位会员咨询我,说她去年做了一个助眠的产品,她可以保证,比市面上同等价格的产品的质量更好,因为使用的中药材级别更高,还痛斥了某市面上很流行的保健茶饮料的暴利:每包成本只有五毛钱,但销售价格却能高达几十块。

她觉得如此良心的产品,应该会卖得很火爆。

我就问她:你这个产品卖得怎么样?

她说:在朋友圈推出来之后,无人问津,很着急,于是找了个主播帮她带货,15000元的费用,保证能够卖出5000盒以上。结果直播结束之后,只卖出去三盒,每盒300元。

我说:那这个主播没有履行承诺啊!

她说:没有办法,合同上并没有销量保证。

我问:最后怎么样了?

她说:最后,主播一分钱也没退,送了我六个字“

“傻X,好好活着!”

听了她的遭遇,我的感觉,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不幸”的是,她不但被主播骗钱,还要受她的侮辱,而且还没有办法,因为骂人,不犯法。

“不争”的是,她居然连基本的商业常识都不懂,就敢自己做品牌。

我们先不说主播的能力,单看要价,就很有问题。

商人的第一原则,就是利益最大化。


300元一盒的产品,如果她真的能够卖出去5000盒,他绝对不可能只收15000元,而是会采用佣金加提成的方式。

这个要价,本身就是一个过滤器,骗的就是对直播抱有不切实际幻想的人的钱。

在回过来说她的产品为什么卖不出去?

因为她是用消费者的思维去做生意,把注意力完全聚焦在商品本身,而不是渠道。

渠道永远比商品本身更值钱。


哪怕是用消费者的思维,她也仅仅局限在小众的消费者的圈层,用自己的认知去揣测她完全不了解的人群。

大多数的消费者,并不具备太深的专业知识。

什么药材分级的标准,她不说,我根本不知道饮料的原料,还要适用这个标准。我不知道,也就意味着99.9%的消费者都不知道。

大多数的消费者,买东西,一看价格,二看品牌,没了。绝对不会刨根究底地了解产品背后的东西。

上个月,我就想买个舒服点的车开。去了雷克萨斯车行,销售不鸟我,然后我就直接去了 保时捷,买了台卡宴。

我不可能会去丰田车行,因为丰田的定位是家庭车,不是豪华车。保时捷,我买得起,是豪华车,开着挺舒服,我就买了,就这么简单。

我把定金付完之后,连“Porche”准确的发音都不知道,我之前都是把重音放到前面。

我对这个车有什么了解呢?但不影响我买它。这个就是品牌。

而建设品牌,是要烧钱的。


保时捷在很长的时期,旗舰车就一个型号,就是911。

后来保时捷发现,他们的这款车,口碑确实是好,性能确实是牛,但不赚钱,因为研发费用太高了。

所以后来才推出了卡宴、帕拉梅拉、马坎这些被保时捷的死忠粉认为是背叛了保时捷传统的车型。

但是这些车卖的很好,很赚钱,于是保时捷就用在这些车型上赚到的钱,继续研发911车型。

说会到我这位会员。她在没有烧钱做品牌建设的情况下,直接做出一个自认为质量很高的产品,幻想着通过一位不知名的主播,就能打开市场,这完全是在做白日梦。

但现实的情况是,她没有钱,现在还做着一份全职的工作,一个月的工资,还不到3000元。

她需要的,不是去做一个自己的品牌,而是先赚钱。

为了能赚到钱,就要提升自己的销售能力。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看她身边有哪些通过小成本甚至是零成本赚到钱的同龄人是怎么赚钱的,去向他们学习,模仿他们。

创业,首先解决的是生存的问题,然后解决发展的问题,最后才是理想的问题。

千万不要爬还没有学会,就直接学飞,那样不但会摔得肉疼,就连自信心也会被摔碎的。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章鱼
  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无痕金牌志愿者讲师 帖子:2500 积分:10844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21/1/1 17:15:08
  发帖心情 Post By:2021/3/14 18:10:57 [只看该作者]



今年的媒体人,比去年更勤奋。

我加入的几个大V的社群,在我下播之后,群主都还很活跃,各种发红包,与群友互动。今天一大早,各个公域的平台,创作者作品发布的密度,也比平时高出好多。

为什么大家都这么拼?一方面是因为过年期间,大多数人在聚会的间隙,其实是很无聊的,流量红利大,更重要的是,从大趋势看,2021年,流量的钱,更难赚了。

2021年, 流量变现,有以下几个趋势:


第一个趋势:自媒体人在公域流量的争夺,不再以单纯的粉丝数量为指标,而是高质量粉丝的数量。


其实这个趋势,在2018年底的时候,就已经显示出来,只不过当时很多的自媒体人,并没有意识到,尤其是粉丝几十万上百万的博主。

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商家对广告主还比较信任,也可以说还比较傻,对于大V广告带货的真实效果,并没有一个相对准确的理解,还处于交学费的阶段,而收学费的大V,就是这一波认知差红利的获益者。

后来越来越多的商家,花了几万块的广告费,结果只卖出几百块的东西,于是也慢慢明白过来:原来粉丝数量,是可以作假的;即使粉丝是真的,粉丝质量比粉丝的数量更重要。

总体说来,消费品领域和知识付费领域,财经类粉丝的消费能力,比职场类的高,职场类粉丝的消费能力,又比剧情号的粉丝消费能力高,最不愿意花钱,同时也没什么钱的粉丝,是军事和时政类。

即使是财经类博主,拥有几十万级别的粉丝量,全靠广告和带货,一年也很难有百万以上的收入。

接下里的变现方式,就是知识付费。

这对粉丝的质量要求也很高。如果粉丝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都不强,看热闹的多,真正付费的人少,就会出现人很火,但挣不了多少钱的情况。

而且只是付费这个变现途径本身,周期性是很强的。

最显著的问题,就是付费粉丝的增长速度,跟不上变现的速度。同一个课程,可能第一期的时候能招500人,赚了二三十万,第二期的时候就只有300人,第三期的时候可能就只有150人了。

博主要持续赚钱,只能开发新的知识付费产品。而博主的专业能力是有限的,自己熟悉的领域就那点东西,后期只能跟其他博主合作。

下面问题来了,既然你是跟别人合作,那我作为为什么不能直接找你合作的那个人去买课呢?

实际上,这种大V带中V的模式,到后来就是大V在为中V引流。

所以,没有大规模变过现的大V博主,一开始变现,势头是很猛的,第一年能干个几百万,但第二年收入就减半,到了第三年,如果没有全新的产品出来,基本上就没多少钱可赚了。


第二个趋势,就是博主的后端运营能力,决定了IP变现的效率和持续性。

我2018年以前的定位,是教育类博主,消费能力和意愿,属于中等偏上,而我的粉丝,全网加起来,也就两万人,根本不可能接到广告。

而大的细分领域的头部博主的粉丝量,非常恐怖,动不动就两三百万,我作为新晋博主,已经太多增量粉丝留给我了,所以必须要谨慎思考我的商业模式。

于是我采取了两个策略:

第一就是把IP往创业上靠,后端链接创业机会。

第二就是增加账号的垂直度,专攻创业领域里面小成本,跟互联网相关的细分领域,把大V粉丝里面那些有细分需求的人,转化到我这边,为他们服务。

事实证明,这两个策略是对的。

到现在我全网也就不到6万粉丝,其中8000还是过去两个星期在知乎涨起来的,而且基本上就靠这篇连载,所以这里面有一定的偶然性。

一个事情,偶然性越强,越难以复制。


今天在我的创业分享社群里面,有群友说他刚买了比特币,昨天买的,而且坚信能赚钱,因为某某大神赚了钱。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我没有否定他,因为有可能三年后,比特币真的会再翻10倍。但我觉得这个标的不确定因素太多,所以复制性会比较差。


投资就是要追求确定性,要不然跟去赌场有什么区别?

我在年前开始在证券市场进行投资,买了一只股票,三支指数基金,都是消费领域,投入11万,昨天我看了一下,已经浮盈7000元。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我觉得消费领域的投资,确定性会相对高一些,未来越不确定,消费品行业越坚挺。所以我今年会逐步加仓,准备投入100万左右。

我的大部分精力和投资,都会用到确定性比较高的事情上。

精准输出、精准引流、精准转化和精准服务的策略,把IP变现的确定性,提高到了极致。

去年的时候,我的粉丝五万,变现430万,今年的目标,至少是600万。

我吸引的,就是想要通过小成本创业,改变人生的人,我在公域发表的内容,就已经完成了初步的筛选。

然后进入我私域的人,通过三言两语的交谈,完成分流。

一部分粉丝只是对我有一定的好奇心,这部分人我就让他们观望观望。一部分粉丝对我做的事情比较感兴趣,我简单介绍一下,然后把他们推给我太太,让他们获得更多信息。还有一部分粉丝自己有生意,想要开拓眼界,他们就可以进我的创业社群。

偶尔会遇到杠精,我直接删除拉黑,绝不废话。

这个步骤,实际上把所有的粉丝都进行了转化成为了潜在的消费者和合作伙伴、知识付费的客户。


第三个趋势,就是自媒体人对粉丝的影响力,相对于内容质量,触达频率的权重,会越来越高。

前几天,刘德华进驻DY,几个小时的时间,粉丝就达到了两千万。

刘德华是我少年时期的偶像,现在还是我的偶像,但是多了一个身份,就是我的“竞争对手”。

因为我自己也有DY,所以在引流方面,我们是有竞争的。

能和自己的偶像,出于同一个竞争领域,我既感到有些意外,同时也有一些小小的自豪。

因为这说明,流量变现的生意,潜力还很大,大明星都想进来分一杯羹。

和大明星相比,我们普通人有什么优势?

我们的优势恰恰就是粉丝不多,所以可以增加触达粉丝的频率,与粉丝一起成长进步,分享人生经历,从而增加粉丝的粘性,达到长期的合作。

这就是为什么我和Joie昨天晚上要做直播的原因。在华人最重要的节日,我们没有和家人一起聚会,没有出去放鞭炮,没有打牌,而是 精心准备,和社群的小伙伴们一起跨年。

大明星,大V,可以做知识输出者,引导者,榜样,但是他们很难成为倾听者,陪伴者,这就是我们小V和KOC的机会所在。

2021年,不管你是自媒体人,还是W商,只要你在私域里面有粉丝,不管这个数量是一千还是还是一万,甚至不管你有没有完全确定你的商业模式,一定要确保你跟粉丝的触达频率足够,只要你能成为那个让他们每天至少想到一次的人,你就还有机会靠IP变现。


大家好,今天继续跟大家分享一下小白创业存在的局限:

得不到真正专业的指导。

今天一位网友对我表达了一个疑惑:我看了一下你的抖音,也才1000多个粉丝,点赞评论数量也不是很多,人家粉丝几十几百万的大V一年也就挣几百万,你凭什么挣这么多钱?

专业和业余的区别,就在于专业人士的很多认知,业余的人很难触达,或者自认为很懂,其实得到的都是无效信息,甚至垃圾信息。

但奇怪的地方就在于,因为人类的大脑,有将零星的信息合理化的倾向,垃圾信息接收多了,脑子里面反而会形成一套垃圾体系。

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呢?

首先,我是全网布局的,DY号都有两个,其他的平台,例如知乎、WB、小H圈、GZ号、B站、今日T条我都有帐号,加起来粉丝有五万多。最适合小白的引流策略,就是多平台发布,在提供优质内容的同时,去赌概率。专攻一个平台的素人,背后没有团队运作的,大概率是跑不出来的。

另外,认为粉丝的数量决定了自媒体人收入的多少,这个思维是五年前的,早就已经过时了。那个时候互联网生态相对简单,博主变现的途径也相对单一,一般就是带货,最多加一个知识付费。

现在的互联网生态非常复杂,而且与商业的链接更加多样,自媒体作为流量入口,可以在后端与多种变现商业模式进行组合。自媒体人之间的竞争也更加综合。

有着完备后端交付体系的博主,根本不需要太多的粉丝,就能够以极高的效率变现。完全有可能同一个平台,粉丝100万的人赚的钱,还没有粉丝10万的人多。

最后,我再说一下粉丝量。

这里面是有操作空间的,而且有些操作,根本就是官方的操作,就是而且是常规操作。大的平台基本上都会给粉丝量达到一定数量的博主免费送机器粉,而且比例不低。粉丝量达到一定数量的博主一定知道,而外行人不懂,就是不懂。

还有就是很多大V,他们是会花钱去刷数据的。

你看他收了100万的培训费,可能转过身去就要花50万去“做数据”。因为只是无脑刷肯定不行,要精心调配,让数据看起来像自然增长。

如果对目前环境下IP变现的基本逻辑没有清晰的了解,小白要靠自媒体赚钱,根本不可能,越勤奋,坚持得越久,越沮丧。

总之,大家要进入任何行业,请先找到行业内取得成功的人,而不是观察行业的人。赚钱是一件技术含量很高的的事情,外行只能看热闹,而且往往是学历越高,表达能力越强的外行的评价,越能够误导人。

如果信错人,他已经赚到了眼球,大不了被醒悟过来的你骂两句,而你,失去的是人生。


大家好!前几天在忙“女神节”活动,也是社交电商行业,今年第一次大活动,所以更新慢了一点,今天空闲时间多了一点,继续分享。

今天的话题是:对于首次创业者来说,能力比项目更重要。

在经济形势极其不稳定的背景下,有不少朋友,现在正在寻找副业。

同时,大多数的朋友都有这样一个共识:互联网相关的营销项目,是能够同时满足符合时代趋势、投入成本低而且发展空间大三个条件的创业板块。

大家真正纠结的问题,在于项目那么多,到底要选哪个?

我的建议是,随便选一个。

我自己是做渠道营销的,我当然希望大家能够首先考虑我的项目。但是站在创业指导者的角度,我认为:一个人的核心能力,比项目本身更重要。

这个判断咋一看起来跟我之前的观点有点矛盾,我之前更多强调项目选择的重要性。

实际上,影响创业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在不同阶段,不同因素的权重是不一样的。

对于创业小白来说,刚开始做副业或者辞职,尝试做第一个生意。这个阶段,重要的不是项目,而是认知。

第一个认知,就是思维方式,也就是要明白通过出卖劳动力和时间赚钱与通过商业模式赚钱之间的本质区别。


前者的机制是简单交换,后者的机制是杠杆。

如果用打工的思维去创业,最后的结果,只不过是把用劳动力换钱的模式,换了一个环境而已。

例如说,辞掉了朝九晚五的办公室工作,去开一个早餐店,然后和自己的伴侣,每天早上4:00起床做早餐。

这种生意,是没有什么附加值的,跟上班没区别,甚至还比不上上班,上班至少不用自己投入。

而同样是做早餐店,能够成为品牌方让别人来加盟,这里面就利用的杠杆效应,也就是把他人的资金和劳动,都为自己所用,把一定的风险转嫁给别人。

思路上的转变,可以通过接收二手信息,加上自己的思考来实现,但是决定创业者成败的关键认知,必须要从实践当中学习。

基于我这几年创业的经历,我发现,只要是跟互联网相关的个体创业项目,对人的能力要求,其实是高度一致的:

设计变模式的能力、内容输出能力、文字表现力、镜头表现力、演讲能力、带货能力、社群运营能力、团队管理能力等。

我发现,具备上述能力的人,在过去10年,能有抓住一波又一波的机会。

实际上,我目前项目的经销商里面,有一部分,就是原先做微商、直销、电商的团队长,他们带着相关行业建立能力切入新项目,很快就能把团队做起来。

我也发现,三年前以小白身份加入项目的经销商,例如我们的第一位经销商就是一位纯小白宝妈,之前完全没有做过跟互联网相关的副业,连代购都没做过,通过三年的实践和成长,现在已经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团队长,年入六七十万。


核心能力怎么取得?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直接上手干,同时跟着优秀的人去学习,这样才能确保在方向上不犯错。


遇到真问题,解决真问题,才能学真本事。

经济不好,赚钱更难。练好内功,至少能跑过那些持续观望的人。

哪里有什么一夜暴富,一切都是功到自然成。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