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痕中国论坛无痕中国环境行动无痕茶坊 → 赫鲁晓夫楼和筒子楼


  共有8128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赫鲁晓夫楼和筒子楼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章鱼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无痕金牌志愿者讲师 帖子:2500 积分:10844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21/1/1 17:15:08
赫鲁晓夫楼和筒子楼  发帖心情 Post By:2022/9/8 15:19:15 [只看该作者]

小罗斯福在大萧条后的二战的四十年代搞过发给工人的社会住宅和棚户区改造这种,路易康和他学生当年就做过不少这类方案和规划。


林徽因回国就带来过一些现代化居民住宅方案的设想,至少有两三个方案吧。


赫鲁晓夫楼是从德国包豪斯来的,里面有个俄国老师叫康定斯基,是个时髦的抽象画家

俄国和欧洲,美国和欧洲都是联在一起的。信息和人员很通,话题也是共通的。

所以战后居民住宅是热门世界趋势,现代主义四大师里的柯布西耶也没少操心这事,程度和答案不一样而已。

法式方案,从马赛公寓,瑞士学生宿舍,还是有产私有制的传统下,改善的居住。

赫鲁晓夫和苏联方案就是性价比,非常苏式计划经济下的产物,有多大屁股坐多大板凳。非常朴实和普世。也曾推广到中国部分大学和大院里,还有很多社会主义国家住宅也是学的苏联。

这就好像问为什么欧洲中世纪教堂能动不动连续修几百年好几代人,毕竟经济基础在那里,献给神的,父死子继,不计成本,不计代价的奇观。

赫鲁晓夫砖混框架红砖楼,没单独的保温层。不超过六层,没电梯。抗震性一般。没有单独卫浴厨房。

赫鲁晓夫楼是苏联理解的现代主义住宅的解决方案,不是美式那种芝加哥理解下的高层住宅,和德法式的欧洲现代公寓住宅,肯定没有业主和居民概念。

马赛公寓是相当于阿拉斯加社区大楼那种办社会的概念,餐厅,幼儿园,洗衣房在里面啥都有。

希特勒的海滨度假住宅,里面也很丰富。除了七十二处女,其他应该算应有尽有。

美国人的住宅是一战后的二十年代的镀金年代和三十年代大萧条成型的,罗斯福的影响很大。家庭需要什么房子,汽车,鸡的。


赫鲁晓夫在斯大林后面接班得位不正就不说了,莫斯科有点类似平壤,莫斯科的公寓和居民楼,住的肯定不是一般苏联人,是给有特殊贡献或者服务苏共中央的人住的,比如斯大林的厨师什么的。

修赫鲁晓夫楼,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人民的答案,也是拉拢近卫军一样的特殊苏维埃阶层,甚至嘉奖维稳补偿这部分人的一部分福利。

中国最初对现代化理解,从东北那边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说白了除了青岛,长春这种德国和日本在二十世纪上半页留下的殖民地城市,和上海香港这种买办多的地方,中国人见过现代化住宅的都不多,更别提评价了。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章鱼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无痕金牌志愿者讲师 帖子:2500 积分:10844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21/1/1 17:15:08
  发帖心情 Post By:2022/9/8 15:21:08 [只看该作者]

这种楼南北通风,单位土地面积上住户密度较低,外观朴素但质量通常并不差,现成的地段比近郊新盘好N倍,现在却被很多人称为所谓“老破小”,似乎隐约要被列入“不可买的烂房子”系列,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我在想,是否有谁想通过把赫鲁晓夫楼与其它楼做区分的手段,达到使人们觉得“赫鲁晓夫楼不是正经房子”之目的?

(然后让人们买大开发商的高价33层大板楼?)

明确告诉各位,赫鲁晓夫楼就是正经房子。房子是用来住的,而不是用来攀比的。

赫鲁晓夫楼造价低、技术简、外观无,但是它住起来一样是南北通透、两室一厅,有厨有卫有通风。

虽无电梯,可一般来说5楼及以下,哪怕对老年人来说,爬楼梯也不算太累。(赫鲁晓夫楼总层数多在6~7)

虽外观特别普通甚至显旧(比掉漆的伪洋房好看),但有一种朴素与岁月之美,同时还能享受主城区的便利生活。

最后重复,不要因为它的“造价低技术简外观无”,就觉得它不是正经房子。别上当。

周边的便利,低泡沫总价或租金,适合不虚荣的人过日子住。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章鱼
  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无痕金牌志愿者讲师 帖子:2500 积分:10844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21/1/1 17:15:08
  发帖心情 Post By:2022/9/8 15:21:35 [只看该作者]



赫鲁晓夫楼粗苯狂野,毫无美感,但它是真的量大管饱。

穗宗是个真性情的人,有时候有点莽,川普和他有那么点像。他真的在意全国民众切身利益问题,当然因此也闹出了种玉米的笑话。他希望解决干部固化的问题,重用年轻干部、力推退休制度和干部轮换制度,这也招来了干部阶层的反抗,最终黯然下台。

回到赫鲁晓夫楼本身,它的建设本来就是急就章,是为了解决迫在眉睫的住房问题而推出的。在此之前,因为斯大林时代的高速工业化和随之而来的大量农民进城打工,斯大林时代为知识分子中产阶层修建的“斯大林公寓”已经完全不够用了,几户人家挤在一套房子里,一户占一间卧室是常态,厨房厕所自然都是公用的。

53年赫鲁晓夫上台后决定解决住房问题。因为对基本住房的需求很大,赫鲁晓夫楼采用了非常简单的设计和施工方案,平均每栋楼只用花两周时间就能修好。对当时的人来说,赫鲁晓夫楼的条件是非常好的,每户免费分到一套房,包含两间卧室、独立厨房和独立卫生间。吃不起饭的时候还管那么多美观干啥,对吧。

赫鲁晓夫楼的设计使用寿命应该是25年,也就是说从50年代中期开始大规模修建算起,到80年代应该有一波换代。但80年代初勃列日涅夫都老得痴呆了,而且勋宗通过拉拢干部阶层政变上台,只愿意拉拢干部、醉心世界争霸,毫不关心民生福祉,后面陆续上台的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死的太快了,地图头又是个傻逼,赫鲁晓夫楼的翻新换代自然无从谈起。

就这样,赫鲁晓夫楼,这种极端匮乏时期解决基础民生问题的临时产物,因为后续领导人的无能,不得不继续服役至今,它超额完成了它的使命。它是苏联在转向帝国主义之前为民众留下的宝贵遗产,也是对苏联转向帝国主义继而轰然倒塌买办弄权的无声嘲讽。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章鱼
  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无痕金牌志愿者讲师 帖子:2500 积分:10844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21/1/1 17:15:08
  发帖心情 Post By:2022/9/8 15:33:42 [只看该作者]



总的来说,赫鲁晓夫楼是某个历史阶段的产物,从建造时期的年代看,无疑是较好的选择,但放到21世纪,那他只能是过去式,也只能活在那个年代。下面我简要说一下赫鲁晓夫楼,戳目录可跳转。1.什么是赫鲁晓夫楼赫鲁晓夫楼(хрущёвка)指的是五层高小户型简易居民楼,分布于前苏联各大城市,由于建于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而命名。<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e00b710df9be559cf13e23cef37ab8fe_720w.jpg?source=1940ef5c"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808" data-rawheight="385" data-default-watermark-src="https://pica.zhimg.com/50/v2-6b51c3f0fee41ea1c2a7068fa39eaca9_720w.jpg?source=1940ef5c"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8"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e00b710df9be559cf13e23cef37ab8fe_r.jpg?source=1940ef5c"/> “赫鲁晓夫楼”为五层无电梯简易住宅,采用预制板结构,不设垃圾通道,厨房平均为 6 平方米,卫生间 4 平方米,这种总面积为 23 平方米的一居室可以容纳一个三口之家,五口之家一般住在 50 平方米左右的房子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为了解决居民生活居住问题,在全国范围内大量兴建五层标准小户型住宅楼。同时为了降低施工成本、保证工期,居民楼严格控制厨房、卫生间、门厅和过道的面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赫鲁晓夫楼”迅速解决了突出的住房危机,改善了全国居民的住房条件。2.求数量而牺牲质量的住房政策: “赫鲁晓夫楼”的兴建二战结束后,由于遭到惊人的破坏和物质损失,苏联一直为自己的住房匮乏而犯愁,房屋资源十分稀缺,甚至苏共党政军的高级领导干部也常常因为争夺住宅而大打出手,至于普通百姓,住宅更是一大问题。好多人只能好几代人一起挤在“老破小”里居住。首都出现大量的棚户区,里面的人生活条件恶劣。莫斯科的无房户数量惊人,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50c05181c6cdc0d81f73194fc0008cee_720w.jpg?source=1940ef5c"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24" data-rawheight="415" data-default-watermark-src="https://pic1.zhimg.com/50/v2-5d8b5bae1a60a882098761983ad97172_720w.jpg?source=1940ef5c"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4"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50c05181c6cdc0d81f73194fc0008cee_r.jpg?source=1940ef5c"/>斯大林时期,除了政府高官住宅宽敞,大多数平民百姓住的其实是筒子楼,虽然外表尚可,内在却是不带洗漱间和厕所的宿舍,每天清晨楼道里的公共浴室摩肩接踵,公共厨房里百味混杂,因为争抢做饭的优先权,主妇们经常吵架,而男士们则把厨房作为聊天的公共空间,以至于大多数政治笑话都是公共厨房里流传出来的。卫生间也是公用的,却配备着坐便抽水马桶,但是没有马桶垫圈,需要各家自备,上厕所的时候,住户拎着自己的马桶垫圈去。与筒子楼里公用厨房和卫生间不便相比,住宅短缺才是更大的问题。要想分到这种砖混结构的筒子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苏联当时住房供给能力严重不足。1953年,斯大林逝世。接班人赫鲁晓夫对住房问题表示:“我们是要建造一千套足够的公寓,还是七百套质量好的公寓? 一个公民是愿意现在就住进一套面积足够的公寓呢,还是愿意等 10~15年才能住进一套质量好的公寓呢? 领导层必须从利用可用的物质资源尽快满足人民需要的原则出发。”就这样面对战争带来的住房损毁和不断恶化的住房条件,赫鲁晓夫时期 (1953 ~ 1964 年) 的解决方案是,国家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尽可能低的成本建造尽可能多的城市单元,为了数量而牺牲住房质量。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章鱼
  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无痕金牌志愿者讲师 帖子:2500 积分:10844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21/1/1 17:15:08
  发帖心情 Post By:2022/9/8 15:34:44 [只看该作者]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苏联时期赫鲁晓夫解决住房问题的办法是“多快好省”。当时人们行事简单直接,追求高效,建造共产主义社会。在他全力的倡导下,全国建造了大批楼房高度低、建造成本低、不含装饰的“赫鲁晓夫楼”,类似于火柴盒的“赫鲁晓夫楼”开始在苏联大规模兴建。

“赫鲁晓夫楼”通常建造成本低廉,主要是四层和五层的无电梯住房。这种楼把天花板降低到 8. 2 英尺( 约合 2. 5 米) ,把房间变小,走廊变窄,把浴室和卫生间合二为一,并且采用预制板结构( 可进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12 ~15 天就能盖一栋楼。由预制板结构和墙壁大小的承重板取代了传统的砖、钢和木材等建筑材料。建筑材料的变化使得住房建设得以在漫长而严酷的冬季继续进行,大大减少了对熟练劳动力的需求,而熟练劳动力在当时的苏联是供不应求的。


1954 年 12 月 1 日,莫斯科召开全苏建筑工作者会议,赫鲁晓夫在会上要求着手进行大规模住宅建设。他在讲话中列举了一系列数字 :

战后8年,城市人分到住房2000万平方米,农村人恢复了被德寇破坏的住房,并新建了450万栋房屋,平均每年2500万平方米和60万栋房屋。在过去的 1954 年,苏联人得到了 3000 万平方米和40万栋房屋。数字庞大,但如果均摊到全国人口,那么全苏联1.9亿人(假定农民住房面积为30平方米),那就是平均每人增加了1.8平方米,再加上 1954 年的 0.2 平方米。充当坟地是足够了,作为住房就少了点儿。

为此,他建议将建筑工业握成一个拳头,将莫斯科的经验向全国推广 :数百个部属的和其他建筑与交通事务所联合成为一个拥有最新设备的建筑安装部门。而它内部的一切也都实行专业化,建成类似工厂中传送带的工艺链 :有人打基础,有人砌墙,有人修隔墙,有人安楼梯,有人装卫生设施。这样不仅使建筑质量提高,而且工期缩短,每栋楼的费用也大大降低。


赫鲁晓夫楼”的兴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时住房短缺的问题,但这一追求数量和速度的住房政策仍然是在福利性住房制度框架内实施,住房由国家统一分配,居民无偿使用的基本原则并未改变。在这一基本原则下,住房质量的改善并未纳入政策考量,住房空间狭小的问题一直被诟病。

3.因时而逝:赫鲁晓夫楼终成贫民区的过去

如今,赫鲁晓夫楼已经成了贫民区的代称,变成俄罗斯各城市政规划的一大沉重负担。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赫鲁晓夫楼”已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基本需求。


普京 2007 年 11 月在军队高级将领会议上发表讲话“请研究一下改变住房建筑标准的问题,首先是民居,给军队的住房,从远东开始。我想提醒你们注意,我想让这件事快点办好,要和俄罗斯军官尊严相称,不要让我们的人继续住在那些令人恶心的赫鲁晓夫楼里。”

2010年,曾在赫鲁晓夫楼长大的俄国总理梅德韦杰夫在与大学生座谈时说,虽然赫鲁晓夫楼不好,面积又小,但应给予赫鲁晓夫和他当时的决定应有的评价。在 20 世纪 50 年代末60年代初,“我们国家的大部分居民搬进了这种楼房内,虽说居室窄小,舒适度低,但毕竟有了属于个人的、自己的房子。”

总的来说,赫鲁晓夫楼是一种急功近利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板楼,千遍一律,有着固定的形制和标准,在今天看来是无比失败的,在建筑形象上毫无美感可言,但是在当时的确解决了苏联人民迫切的居住需求,内部的辅助设施也相对齐全,让那些急需住宅的人们能够从地下室、工棚和危房里搬入新居。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