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新郑市区北入市口处岿然屹立着一道“土岭”,它就是距今已有2700年历史的郑韩故城古城墙,也是目前世界上同期土城墙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
郑韩故城是东周时期著名的都城之一。据史料记载,公元前770年,郑国将国都从陕西咸林(一说棫林)迁到今新郑溱水、洧水间,历395年。为了区别于陕西的“郑”,后来人们把这个地方称为“新郑”。
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将国都自阳翟(今许昌禹州)迁于郑城,于韩王安九年(前230)秦灭韩止,韩都于新郑145年。在列国都城中,新郑为都时间仅次于齐都临溜。郑韩故城平面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俗称“四十五里牛角城”,依双洎河和黄水河两岸附近的地势修建而成。
城墙下部为郑国城基,上部为韩国增高加宽部分。城墙东西长约5000米、南北宽约4500米、周长19千米,面积22平方千米。现存城墙一般高10米左右,最高达19米,基宽40~60米,顶宽2~5米。
城内中部有一道南北向的隔墙,将城址分为西城和东城两大部分,东城面积大西城近一倍。西城为主城区,平面呈南北长方形,主要是郑、韩两国王宫的中心,发掘有郑国大型宫殿遗址、郑君子婴大墓、缫丝作坊、凌阴井和韩国宗庙遗址,出土有韩国太庙巨型无字“祖”石碑。东城为外郭城,平面呈不规则的矩尺形,主要是郑、韩两国工商业分布区和居住区。
这里发现有铸铜、制陶、制骨和制玉等手工业作坊基址。在东城区南部端湾一带,发现中型以上郑国贵族墓300多座。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都城相比,郑韩故城的独特性主要有:
(一)郑韩故城具有独特的防御辅助设施。战国时期,韩国在西城北墙外增筑了4个高大的马面。在古都研究中,经常把汉魏洛阳城作为中原地区已发现马面的最早实例,郑韩故城的马面比汉魏洛阳城早了300多年,是中国目前确认的最早的马面实例,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二)郑韩故城是都城坐向转变的最早实例。传统认为都城坐向由“坐西朝东”变为“坐北朝南”发生在东汉时期的洛阳城。但是通过40余年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学界认为这个转变应该在郑韩故城。
郑国时期,其都城坐向为坐西向东,郑国宫殿区位于西城今阁老坟村一带;郑国祖庙和三个社稷祭祀遗址均位于东城内,与文献记载的“一国三社”相吻合。战国时期,韩国将其坐向改为坐北朝南,在宫城南面发现有韩国祖庙遗址,并出土有韩国祖庙碑。韩国宫殿区内还发现有凌阴遗址,它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战国时期保存较完整的冷藏冰窖遗存。
(三)发现了大型社稷祭祀遗址,填补了春秋战国时期社稷遗存的空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1993年郑韩故城金城路发现青铜礼乐器坎3座,出土青铜礼器61件,青铜编钟24件,殉马坑3座。1995年至1996年春,在新郑市城市信用社发现青铜礼乐器坑8座,其中6座坑被盗,仍出土青铜礼器33件,编钟24件,另有殉马坑55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