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抟洞的传说
在关沟东边山崖上有一洞,名曰“陈抟洞”。传说,此洞通博山石马村,后周神仙陈抟(睡仙)在此洞一觉睡了808年,碧霞元君路过此地,见陈抟正在睡觉,便问他将睡到何时,陈抟说要睡到太阳晒着屁股。碧霞元君笑一声说:“那好,你这懒虫,跟我走吧”随手拔下头上的金簪,将洞穿破,阳光正好射到陈抟的屁股上,陈抟只好跟碧霞元君走了。现在,这一洞口仍然有阳光直射进来。
“扒钱峪”的传说
青石关东侧有条沟俗称“扒钱峪”。传说很早以前,有位卖油翁走瓮口道时,放下担子歇脚。这时他听到有哗哗的流水声,便想去喝水解渴。当他走到山泉跟前时,却发现泉眼流出的全是铜钱,卖油人赶快把油倒掉,拾上两油篓铜钱。为了不让别人知道,随手拔出一棵万年蒿就把泉眼堵塞住了。当他明天又来取钱时,却发现那根万年蒿已经复活了,他连忙用力去拔那棵万年蒿,却再也没有拔出,铜钱也再没有扒出一个。后来,他将此事说与先生,先生说:“万年蒿,万年蒿,须等到一万年之后才会再出现流钱之事”。从此这里就称为扒钱峪,至今扒钱峪中的万年蒿生长得还特别茂盛。
“石门”的传说
在青石关石板道对面的山崖上,坚有一块大平面石头,名叫石门。传说,石门中有许多金钱财宝,一般人是打不开,也得不到的。只有那有十个儿子,或者十个闺女的人家,才能打开石门。这十全十美的事,可真难啊!附近村庄有一户人家,有九个儿子和一个出嫁的闺女。为了得到石门中的财宝,有一天,当岳父的财迷心窍,叫他女婿冒充儿子,同他的九个儿子,一齐去打开了石门。他们人人见财眼开,拼命往外搬。兄弟中,有个嫌姐夫走得太慢,就喊道:“姐夫快出来!”这时,只听石门“咔嚓”一声关死了,贪心的姐夫被关在了里面。至今,再也无人打开过。
“牛鼻子洞”的传说
明朝皇帝朱元璋是安微凤阳人。小时候家里很穷。传说,他曾经来这里,给一富裕人家放牛。牛是张口货,天天要吃东西,成年累月,不管刮风下雨,他都要到山上放牛,十分辛苦。而且,有时也吃不饱。有一天夜里,他饿得实在受不了,就起来杀牛吃。折腾了一夜,牛也吃完了,天也快亮了。煮牛肉的锅是偷来的。天一亮,锅送不出去,杀牛的事,就要败露。朱元章非常着急。他为难地说:“如果天再黑一阵就好了。”因为,朱元璋是真龙天子,金口玉言,说完,那天就真的又黑了起来。所以,这天亮前的黑一阵,是朱元璋封的。他趁着天亮前的一阵黑,送走了铁锅,并把牛头挂在青石关瓮口道北边的山崖上,牛尾挂在了樵岭前那边。天亮后,主人家不见了牛,问朱元璋。朱元璋说:“牛钻到山里去了。”主人到山上一看,牛鼻子果然露在山崖上。于是,用绳子拴住牛鼻子拼命往外拉,可怎么也拉不出来。从此,高高的山崖上,就有了牛鼻子洞。
“圣王所憩处”的传说
关南门外的石铺路以西,原有一座石碑,上刻“圣王所憩处”五个大字,关于此碑的来历:一八六二年,淄川知县多仁,巧立名目,多收钱粮,激起淄川广大农民的不满,大家推举淄川城东纸坊村的刘培德领导起义。刘培德为扩大影响,巩固起义组织,决定成立“大汉政权”,并号称“大汉德王”。清政府在派吴载勋镇压不利的情况下,不得不派负责山东、河南等地的军事统帅僧格林沁,亲自到淄川镇压刘培德起义。僧格林沁由南往北,路经青石关,当他走上关南门外的石铺路时,忽然马失前蹄,被掀于马下,他只得在此休息一会再走。
后来,有当地乡绅刻《圣王所憩处》石碑一块,立于道西。此碑于一九三九年汉奸兰干臣占领青石关时被毁。碑中的“圣王”,即僧王——僧格林沁。僧格林沁,蒙古族,科尔心亲王。僧王的先祖是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的世袭王公,最早归附清朝。清朝入关,统一全国后,为了加强统治力量,巩固统治地位,实行满蒙联姻。皇帝的女儿,大都下嫁蒙古王公为妻。僧格林沁是道光帝的外甥,又是科尔沁亲王的后裔,因此,承袭先祖王位为科尔沁亲王。
僧格林沁是镇压捻军的刽子手。一八六五年,在菏泽西北一带,与太平天国遂王赖文光、梁王张宗禹领导的捻军作战时,被击毙。博山,孝妇河西举,曾有“圣王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