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痕中国论坛无痕中国环境行动无痕茶坊 → 消费主义遭遇东亚内卷的奇特产物


  共有12866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消费主义遭遇东亚内卷的奇特产物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章鱼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无痕君
等级:无痕金牌志愿者讲师 帖子:2724 积分:11869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21/1/1 17:15:08
消费主义遭遇东亚内卷的奇特产物  发帖心情 Post By:2022/9/15 1:02:37 [只看该作者]



许多女性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在择偶过程中男性普遍拒绝喜欢旅游、瑜伽、烘焙、插花的女性?

先来看消费主义一端:

在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主义建立和维持统治秩序的一条主线逻辑就是:将所有人规训成消费者。


当代资本主义飞速发展,诠释“穷人”的定义也在发生变化,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相当长时期内的生产过剩,“生产”已经不能像资本主义发展初期那样规定社会的方方面面了。取而代之的则是“消费”,在美国和西欧,消费占GDP的比重平均维持在70%上下,可见发达国家已经完全进入了“消费主义社会”,而在消费社会中,定义“穷人”的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


传统的有关“穷人”的定义是与“生产”直接相关的——比如收入少、失业者、不掌握生产资料的阶层。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已经通过舆论规训,将社会评价的高低定义为“你能为社会买多少东西、消耗多少生产剩余”。因此,少女>儿童>少妇>老人>狗/猫>男人的消费能力鄙视链应运而生。在“女生20岁就该对自己好点”的洗脑下,无数“精致独立女性”幻想着用消费行为定义自身阶层。


为了提升消费能力,绝对不能让消费者休息——就像《摩登时代》中的卓别林,资产阶级竭尽所能通过加班、降低工资和福利竭力保证剩余价值最大化一样;消费社会他们则是抛出一个又一个诱饵,让消费者们不断置于一种新的诱惑之下,保持一种持续激动状态:“买XXX减XX,再多买点凑凑单啊”“快剁手啊,这是你没有尝试过的全新色号”“由XX明星代言,XX时尚设计师设计,XX时装周最火款式”“小仙女怎么能不买这一款”……


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两性关系又发生了新发展新变化。资本主义想要成功,资本就必须不断地运动增殖,必须将人——尤其是女性定义为消费者,用消费主义洗脑她们,让她们相信自己的价值只能通过日益增长的物欲与消费——而不是在生产劳动中去实现。


消费主义的作用就是提供一种伪满足感、伪成就感、伪阶级晋升感。消费主义的诱人之处就在于使消费者产生这样的幻觉:因为“我买得起XX商品”,所以“我与所有使用XX商品的人处于同一阶层地位”。因此,很多在一二线城市租住着合租房的年轻人,砸锅卖铁甚至刷爆信用卡都要购买奢侈品,因为奢侈品可以穿出去带出去秀出来发朋友圈,而你租住出租房地下室却无人知晓。

更有趣的是“轻奢”这个词,炫耀中透露着一种贫穷的无奈:明明经济实力并不是很好,但又渴望通过消费主义的游戏实现自我价值兑现与地位晋升的年轻人量身定做的。所以这就是消费主义的荒谬,这是一个人人追逐符号,而符号又被人为变成稀缺的游戏。


总而言之,消费主义带给女性的,仅仅是一种伪阶级晋升、一种幻象。


评论区有个知友写得好:

她们的瑜伽并不是锻炼,只是穿着瑜伽服显得身材好,方便拍照,真锻炼撑不过两分钟。
她们的烘焙并不是做饭,只是做个饼干出来显得好看,方便拍照,真做饭炒不出两道菜。
她们的插花并不是养花,只是摆个好看的花显得优雅,方便拍照,真养花活不过两天的。
她们的旅游并不是旅游,只是漫无目的瞎逛显得博学,方便拍照,真历史知识不超过两个朝代。

很多女性所谓的“提升自己”“变得更好”无非是报名一些瑜伽课程,去过一些旅游景点,拍了一些好看的照片,学了一些华而不实的插花、烘焙技能。

她们幻想因为自己去过许多国家,见过许多风景,会瑜伽烘焙,似乎自己就“更贵”了,所以普通男性就高攀不起了。实质上,这些在东亚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一文不值。

一言以蔽之,普通男性觉得你的生活华而不实,优质男性觉得你的模仿太过拙劣。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章鱼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无痕君
等级:无痕金牌志愿者讲师 帖子:2724 积分:11869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21/1/1 17:15:08
  发帖心情 Post By:2022/9/15 1:03:12 [只看该作者]

再来看东亚社会一端:

传统的东亚社会是一个十分世俗的社会,既缺乏西欧基督教的宗教传统,又存在高度内卷化的竞争环境。因此,东亚社会对人的评价体系也十分地世俗化和实用主义:权力和金钱。

在东亚社会获取这两样物品,无非通过先天的继承和后天的内卷。加上东亚社会从小的应试教育培养模式和极端单一的价值评价体系,使得多数人思维方式和做事方法全部紧盯着最终结果和目标,与达成最终结果无关的事物属于浪费时间的东西。


作为内卷发源地江浙一带,大户人家都有“耕读传家”的传统,简而言之就是一心只读圣贤书——参加科举考试——封侯拜相——囤田置地完成土地兼并。在今天就是考名校——考公务员——买多套房当房东。


东亚社会对于他人的评价几乎也是围绕着“权力和金钱”,对一个毕业了的成年人评价无非是:他/她学历高、工作好、收入高、家庭背景好,很少见到评价一个人“他去过很多国家”(外交官、中资企业外派因公出差除外,换言之,这个人在实权部门工作),他篮球打得好(能通过打篮球出名赚钱除外,换言之,这个人赚钱能力强)。


甚至,你的业余爱好都要被考察是否能够变现或者是否影响考名校——考公务员——买房,一切的一切要为这些让路。在学生时代,这个变现指的是能够在考试分数和排名上有所提升,而在毕业后,这个变现指的是能够获取权力和金钱资源。


别说旅游了,就算是积极向上的体育锻炼也得让路,体育课被主科老师抢走的剧情每个人都经历过吧?笔者的从初二到高三五年内从未上过一节体育课,因为普通高考不考。


再比如,研究生复试面试环节,面试老师询问你的业余爱好,看似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实则也是考察环节。聪明的学生一定会回答:阅读和书法这两个高分标准答案。因为这传递的信息是:我在课余时间依旧在一刻不停地学习,我是一个符合东亚标准的好学生,不会做一些离经叛道的事情。


相信很多年轻人都有晚睡的习惯,如果你晚睡是因为在备战公务员考试,或者在投资美国股市而且赚钱了,你的父母一定会觉得你有出息,尽管晚睡对身体不好,但是变现了。但如果你晚睡是因为打游戏或者看肥皂剧,你的父母一定会觉得你玩物丧志、不思进取。


这也就是为何同为女性的上一辈,对于新一代女性热衷旅游、瑜伽、烘焙也普遍采取负面评价态度,理由很简单:瞎浪费钱,华而不实,不适合过日子。


“过日子”是东亚社会特有的一个词,也是东亚社会男男女女择偶普遍参考的一个指标。因为高房价和高竞争压力迫使多数人不得不从小就放弃一些爱好,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无穷无尽的内卷竞争中去,几乎所有的人围绕着教育、住房、医疗等维持基本生存的资源疲于奔命。


我们可以看到,欧美年轻人择偶的理由无非是:他/她好有趣,他/她有这么丰富的人生体验,一定是个有故事的人,他篮球打得好/她钢琴弹得好。


而放眼当下的中国婚恋市场,我们在谈什么?你们去翻一翻知乎的各类婚恋问题:


我是985高校博士毕业生,她只是双非院校的硕士毕业生。我是重点城市核心部门公务员,她只是一个私营企业的文员。我家在省会城市三套住房,她家在县城只有一套住房。我父母是体制内实权处级干部,她父母只是普通城镇职工。我父母和爷爷奶奶退休金医保齐全,她父母只有新农合。


你会吉他?售楼处购房打折吗?你去过许多国家?行测申论考了多少分?你会烘焙?家常菜会几道?你会插花?还不如会点奥数题以后辅导孩子。


因此,符合东亚社会评价体系的“变得更好”“提升自己”,是指通过残酷内卷游戏在竞争中胜出,考入名校、考进体制,获得更多的权力和金钱资源,除此之外,皆为华而不实的废纸。

但是,获得更多的权力和金钱资源并不能通过旅游、烘焙、瑜伽来实现。就像一个钢琴弹得很好的学生如果参加普通高考,钢琴弹奏能力并不是考察指标。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