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痕中国论坛无痕中国环境行动无痕茶坊 → 简单且高效的社会体系、组织模式


  共有1289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简单且高效的社会体系、组织模式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章鱼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无痕君
等级:无痕论坛版主 帖子:2896 积分:127340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21/1/1 17:15:08
简单且高效的社会体系、组织模式  发帖心情 Post By:2025/2/20 10:24:49 [只看该作者]

社会体系

首先是伊斯兰的社会体系属性,在大部分中国人眼里,不论对伊斯兰的看法如何,都是将伊斯兰教当作是一种宗教(如佛教、基督教、道教、萨满教等)。但这毫无疑问是错误的,相比起一种宗教,伊斯兰教更加接近一种管理模式,它的诞生就不是为了天上的真主,而是为了地下的凡人。

把时间调回到千年前的阿拉伯半岛,在伊斯兰诞生前和诞生后,阿拉伯人最大的改变不是宗教思想上的,而是社会体制上的。曾经的阿拉伯半岛上有无数个部落,无数个神,无数个家族,他们组成了一个又一个“小社会”(以血缘为纽带的部落或城邦),为了商路利益、水源、田地,在波斯君主的挑拨下自相残杀。但在伊斯兰宗教诞生后,那些“小社会”消失了,一个新的更大的“大社会”(以伊斯兰宗教为纽带的阿拉伯国家)在半岛上诞生了。

伊斯兰教≠宗教,而是接近一种社会模式(穆斯林称为乌玛),在这个社会体系内有领袖(哈里发)、有总纲领(古兰经)、有军队(圣战士加齐)、有法律(伊斯兰教法)、有和法律配套的法官(教法学家)、有基层管理机构(清真寺)、有配套的基层干部(驻扎清真寺的阿訇)、有后备培养体系(宗教学院)、有一套完整的对外扩张计划(吉哈德圣战)、有财产分配体系、基层生产单位(穆斯林公社)、有对弱小个体的帮扶(清真寺有接济贫困穆斯林的义务)

现在,你就能看到伊斯兰和我国传统宗教(佛教、道教、萨满教、小道门)最大的区别,伊斯兰并不是一个社会的依附者,而是伊斯兰本身就是一个社会。这个社会可大(哈里发国),可小(数十个穆斯林社区),但这个小型社会会一直存在,因为它并不是皇权或是贵族的附庸,而是一套扎根基层治理的社会体系,除非能够如西班牙一样彻底把基层组织铲平,然后用另外一层基层治理体系去覆盖,否则它就会顽强的扎根在此,这种生命力远不是拆几座佛堂寺庙就一蹶不振的佛教可以媲美的。

组织模式

其次是伊斯兰的组织模式,这也是被现在很多人诟病的伊斯兰像是邪教的一点,那就是退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而且子女皆从父母,个人和宗教组织之间形成高度绑定的关系。

但这古代社会,这样的组织模式带给伊斯兰教和佛教道教不具备的两个特征,那就是基层组织性和高度封闭化。

基层组织性,意味着在古代社会,伊斯兰宗教能够通过以穆斯林皆兄弟为指导思想,各地阿訇为组织节点,各地清真寺为组织场地,将分属不同社区和家族的穆斯林同一组织起来,在争抢水源、田地使用权、商业权、交通权等等民间斗争之中对以家族宗社为纽带的宗族组织形成碾压。(以数个或十数个穆斯林社区对抗一个宗族村社)

高度封闭性,意味着在古代社会这是一个难进难出的组织,你的一切和这个组织(或者说小型社会)高度绑定与统一,你和组织之间就形成了高度的人身依附性。在古代社会之中除去血缘依附外,几乎找不到如此强依附性的组织,对于靠着信仰与利益构建的道观、佛堂等纯宗教机构而言,伊斯兰宗教群体的依附性更强,忠诚度更高,组织力也越强。

民族构建

说一个很多人忽略的点,那就是伊斯兰宗教其实是一套相当便捷的民族构建工具。从东亚西北到动南亚的群岛,这套民族构建工具简直是无往不利,不管对高度文明化的汉人还是部落时代的野蛮人都是大杀特杀,从无到有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民族。

民族构成的三要素是血缘、语言、文化,就像是汉族=O2a(最起码东亚面貌)+汉语+儒家文化,而回族的构成就是O2a+汉语+伊斯兰文化。你会发现仅仅只是变动一个文化,就足以构建出一个不同的民族,这就是伊斯兰宗教顽固的第三个原因,它能够完成民族构建。

由于伊斯兰的高度封闭性、组织动员性、排外性等一系特征,当伊斯兰在一个地域发展后,伊斯兰的特性会改变原有的民族特性,形成新的宗教文化民族,这个过程可能是潜移默化的(西北的汉变回),可以是主动的(中亚一些部落为了政治利益接受伊斯兰),可以是强制的(在印度斯坦以刀剑进行传教),可以是民族迁移带来的(突厥人将伊斯兰宗教带入小亚和巴尔干),过程虽然有着不同,但它们都指向同一个结果——一个和原本民族割裂的新民族诞生。

而当伊斯兰宗教在当地扎根后,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一部分新的伊斯兰民族从旧民族的身躯上诞生,土耳其人、科索沃人、回民、巴基斯坦人……他们都是一个主体民族身上掉落的伊斯兰碎片。

这就是伊斯兰宗教顽固的第三个特点,当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诞生一个族教一体的新民族!它的血统和语言都和原生民族别无二致,但新的民族过斋月、会每天五次礼拜、会教孩子学习古兰经、会在清真寺听胡图白、会想着去往麦加朝圣……从文化上他们已经是另外一个民族了。

而这个新民族可能会更加狂热的信仰伊斯兰,因为这个时候伊斯兰对他们而言已经不仅仅是宗教,而是一种叠加了民族主义的思想,整个民族都是依托伊斯兰这一宗教进行构建,这就是所谓的——族教一体!

伦理规范

最后说一说伊斯兰这套模式背后的伦理(道德体系)和规范(社会规则),其实在古代来看这套伦理规范并不落后,起码我个人觉得在古代社会并不比中国儒家、印度婆罗门种姓这些伦理落后,而和贵族农奴二元制、草原奴隶制度、部落酋长制度这些制度背后代表的伦理规范相比甚至可以说是先进的。

从伦理(道德体系)上讲,伊斯兰其实是相当重视底层人民的,教法中明确了不允许奴役穆斯林,明确了妇女的财产权范围和婚嫁范围(比较反直觉一点是伊斯兰其实是限制多妻),明确贫困者的受保护权,打击一切形式的高利贷(虽然一部分人有部分绕过去),打击寡头权贵势力(穆斯林身份平等)……

从伦理(道德体系)来讲,不管后来的人把经书念的有多歪,但穆圣的本意还真是好的(崩不住),在极度贫困的阿拉伯半岛上有力的团结了一切可团结的力量。

其次是规范(社会规则),伊斯兰的规范形成了一个高度同一性的社会,既所有人都干同一件事,高强度的给这个社会(乌玛)中的所有人强化和增加自己的身份认同。

所有成年人在某个时间段去清真寺做胡图白(所有人在同一时间点在同一个地点做同一件事。)

所有人每天五次礼拜向麦加磕头(所有人在同一时间点向同一个方向做同一件事。)

所有人在斋月要进行禁食(所有人在同一个时间段内做同样痛苦的事情)

通过这样的方式,伊斯兰的影响力和身份认同被施加给了每一个体系内的个体,每一个个体也在这样的高度同一性社会中强化自己的身份认同。

被很多人骂的“有教无国”现象,其实不应该单纯从宗教上理解,而是从社会学去理解。在社会学中,宗教这个组织对个体施加的影响力和身份认同远远大过了国家这个组织的影响力和身份认同,所以才会出现“有教无国”的情况。

总结

伊斯兰可以自发形成小型社会,所以不需要和一般宗教一样依附权贵。

伊斯兰可以难进难出,所以穆斯林对组织的依附性非常强大。

伊斯兰可以自行构建一个新的文化民族,通过族教一体完成捆绑并壮大。

伊斯兰在伦理(道德体系)上重视同宗教底层,在规范(社会规则)重视身份认同。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