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越来越冷了,外面也没啥好看的了:花儿落了,果实落了,昆虫睡了,连蛇都进洞冬眠了……
虽然周末躺在床上挺暖和的,但睡懒觉就会浪费美好的一天,你可以起床去……观鸟!
很多人也就认识麻雀啊、乌鸦啊,这些身边常见的鸟类,今天我们就教教大家怎么观鸟。
教你怎么辨别鸟类
我们通常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判断一只鸟的种类:
体型
当我们看到一只鸟,最先注意到的往往是它的体型。我们可以大致估算它的体长和翼展,以及身体各个部位的长度。
绘图:钱晶
不过,在野外估测精确长度并不容易,但参照描述法就比较好用了,比如“喙较粗”“约为麻雀的两倍体长”“翼展大于两倍体长”。相比羽色,体型和身体各部分的比例是更重要的辨识方法。
有时候,喙的形状和长度、身体的轮廓线,都是简单而直接的辨识规律。
羽色
除了体型,在野外也很容易看到鸟类的羽色。
鸟类的身体颜色中包含的信息非常复杂。除了种类之外,我们还能通过鸟类的颜色判断出它们的性别、年龄、食物和健康状况,这其中还包含了与季节、行为相关的信息。
绘图:肖白
正确描述一只鸟的颜色有一个前提,就是要区分并记住鸟类的各个身体部位。
在观察时,我们需要记下不同色块在鸟类身上的分布状况。值得注意的是,同一种鸟在不同季节会呈现出不同的体色。了解非繁殖羽和繁殖羽、饰羽的概念和区别,将有利于在识别鸟类时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随堂测验:下图这个“秃头”是什么动物?
答案是丹顶鹤……
我们以前讲过,这是半岁左右的丹顶鹤,再过一两年,它的羽毛才会逐渐退换成纯白色。
这还算好的,有些鸟类复杂的羽色搭配和羽毛纹路,会让人更加头秃。这个时候,就不要纠结羽色了,用体型和外表轮廓可能更容易判断。
行为
行为是辅助鸟类识别的另一重要手段。在实地观察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不同鸟类具有完全不同的行为模式,例如,
噪鹛喜欢在茂密的林下层翻动树叶,燕子多在空中翻飞觅食,喜鹊会在高大乔木或电线杆顶上筑巢
等。而很多海鸟终日在海面上空翱翔,除非繁殖从不落地。
绘图:翁哲
还有不同鸟类的飞行、站立、休息、觅食动作都有物种或者类群的独特“风格”,一些典型的行为往往能帮助或验证我们的判断。这就需要平时多观鸟,积累经验。
我们该怎么观察鸟类?
大多数鸟类平时与人类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而远距离观察鸟类的最佳工具莫过于望远镜。一台合适的望远镜,能让鸟类观察达到最佳效果。
不同环境下的观鸟活动对望远镜有不同的需求。倍数越大,视野越小;口径越大,重量越大,亮度越大。一般来说,倍数为8~12倍、口径为30~50mm的双筒望远镜适合于中等距离的鸟类观察。距离较远的鸟类则需要倍数为25~75倍、口径为60~100 mm的单筒望远镜,比如观察滩涂上的水鸟。
手持的双筒望远镜视野较大、使用灵活,对于活动频率较高的鸟类更具优势。而单筒望远镜的倍数和重量较大、视野较小,需要额外的三角架进行固定,适用于活动频率较低的鸟类。
对于一些形态上难以辨认的鸟类,我们往往需要照片的辅助。另外,一些新记录的确认需要有照片佐证。因此,照相机也是鸟类观察中的常用器材。
通常来说,拍摄鸟类需要长焦镜头,定焦或变焦均可。如今,一些智能手机也具备了长焦摄像功能,同样能用于拍摄鸟类。
绘图:郑秋旸
鸣声也是鸟类观察活动中不可忽视的一环。我们可以利用智能手机中的录音软件或录音笔来记录鸟类鸣声。
∨
看到这些还是不会观鸟?那你需要一本中国国家地理出品的《中国鸟类观察手册》,这可谓是国内观鸟手册的巅峰之作。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购买
这本书收录了中国记录在案的全部1489种鸟的科学插画图和分布图,以及77种潜在分布和逃逸归化鸟种。更难能可贵的是,还收录了800余种鸟类的鸣声音频。
这些音频来自全国无数的自然教育机构和观念者,给读者提供了新的辨别参考维度。
《中国鸟类观察手册》
说到科学插画图鉴,它也许是自然科学史上最伟大的进步之一。在摄影术普及之前,这些科学插画让人们直观地了解到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珍稀物种,即使到后来摄影普及后,科学插画让人凭借着对细节的精确展示保持有独一无二的参考价值。
以约翰·詹姆斯·奥杜邦为代表,一些19世纪等早期的科学插画著作如《美洲鸟类》甚至已成为备受追捧的收藏品,曾拍出千万美元高价。
但是中国的科学插画仍然刚刚起步,《中国鸟类观察手册》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绘图:彭韶冲
为什么科学插画图鉴更值得收藏?
因为,照片的图鉴往往只能反映出物种的部分特征,但科学插画图鉴则可以更全面地展示物种。
尤其是对于鸟类,很多物种长相相似,科学插画图鉴更便于读者辨识和总结规律。
《中国鸟类观察手册》把科学插画做到了极致。由BBC野生动物艺术家大赛获奖插画师翁哲领衔绘制,多图展现物种特征,还配有细节特写。1489种鸟类,都配有科学插画。
比起一些国外引进版,这本中国人自己编创的手册,更接地气。
希望《中国鸟类观察手册》可以带你认识更多的鸟,让观鸟、爱鸟、护鸟的观念深植每个人心中,让这份美永留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