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读词的时候有没有过这种经历,打开书本,看一眼题目,《忆江南》,看完了发现全篇没有江南。再看下一篇,瞅一眼题目,《浪淘沙》,看完了发现全篇既没有浪也没有淘沙。于是陷入深深的困顿之中,“宋词的题目怎么有点文不对题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忆江南》和《浪淘沙》,其实都不是宋词的题目,而是词牌。标题是词牌后面的那一部分,譬如说《卜算子·咏梅》,卜算子是词牌,咏梅才是题目。
诗和词都是有自己的格律要求的,但是不同的地方在于,律诗只有四种固定的格式,但词却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一千多个格式,也就是我们所说词牌。
冷知识:词都是可以唱的。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理解,所谓的词牌,就是歌曲的曲调,古代文人按照歌调填词,最终的成品就是词。
词牌不只规定了每一句的字数,还规定了每一句的音调。举例来说,《忆王孙》的歌调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因此,李重元的那一首忆王孙是这样的: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
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那么问题又来了,这些词牌都是怎么来的呢?
鹧鸪天
鹧鸪是一种鸟,今天还是我们的保护动物,如果你直接在百度上搜索鹧鸪,百度还会贴心地提示您:“拒绝野味,守护家人健康安全。”
这种鸟体型比鸡略小,羽毛并不华丽,黑白相间,但是其叫声非常独特,古人认为它的叫声有点像一句话——“行不得也,哥哥”。我也很难形容鹧鸪的叫声到底是怎么回事,大家可以自行百度一下,很有意思的。
总之,就因为它的叫声,鹧鸪这种鸟在文学作品中就有了思念、无能为力、悲伤的意味。而这首鹧鸪天可以追溯到两个人,一个是红杏尚书宋祁,一个是郑隅。
古代文人其实兼具两个身份,他们大部分时候同时是作曲家和作词家,有很多文学家在作词的时候都会创作自己的曲调,也就是自己的词牌。
《鹧鸪天》这个词牌,据说是宋祁所做,据说宋祁当时正在打道回府的路上,结果突然遇到皇家车队,于是赶忙到一旁避让。在宋祁低头的时候,突然有位女孩叫了一声“小宋”,宋祁抬起头来,却看到皇家车队里有位掀起帘子的女孩,正展露着一张笑颜。
一时间,宋大人心神荡漾,即使车队走远后,依然久久不能平静。回家之后,就写了一首据说是最早的《鹧鸪天》。
这首词写得很好,以至于传到了皇帝耳里。宋仁宗将那天的宫女全数唤来,追问是哪位宫女叫了小宋。隔天宋仁宗在上朝的时候就特意提起了这件事,宋大人在下面羞愧难当,宋仁宗笑着说道“蓬山并不远呀”。
《鹧鸪天》最后一句是“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几万重”,所以宋仁宗才有了这么一句。随即将哪位宫女赏赐给了宋祁,成了一段佳话。
至于这一首词牌为什么叫做《鹧鸪天》,是来源于郑嵎的一句名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