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鳥」最早起源於1890年代的英國,當時許多英國人喜愛用不同顏色的鳥類羽毛作為帽子或衣服的裝飾,許多鳥類也因此成為美麗衣冠背後的犧牲品。這樣的現況引發許多英國保育人士及學者的反對,最終組織了「英國皇家鳥類保護協會」。協會宗旨就是在倡導鳥類跟環境的保護,並透過舉辦戶外賞鳥活動,將鳥類保育的理念推廣到民間。目前的英國賞鳥博覽會(British Birdwatching Fair)已成為國際間最盛大的賞鳥博覽會,每年吸引全世界將近三萬人次到現場參與。而「用望遠鏡賞鳥」也成為許多西方國家常見的休閒活動之一。
其實,有許多東南亞國家也因為擁有良好的天然環境跟豐富的鳥類資源,透過舉辦賞鳥相關的旅遊跟活動,成功帶動當地的觀光經濟。譬如,馬來西亞婆羅洲觀鳥節、泰國觀鳥節、斯里蘭卡賞鳥旅行團等,都吸引各國鳥友前往參與。
台灣雖然不大,卻擁有多元的自然地形跟生態環境,孕育出許多豐富的物種,光是台灣鳥類大約就有600多種,目前記錄到的特有種鳥類也高達27種。再加上台灣賞鳥環境相對友善,比較起東南亞許多賞鳥勝地,無需擔心螞蟥爬到身上漫舞,就能看到許多美麗的特有種鳥類,所以也成為許多國外鳥友跟觀光客嚮往的賞鳥聖地!
雖然台灣的自然資源並不缺乏,但對於從小就在都市長大,出社會後又為了工作,只能往都市中心擠破頭的台灣年輕人來說,往往對大自然心之嚮往,但真正在自然裡的時候,卻又有些陌生跟害怕。小時候看到毛毛蟲跟蛇,就害怕得想逃,但殊不知其實他們更怕你!最近也才聽到朋友學齡前的孩子,看到身上有黑白斑紋的小狗,喊著「牛」!不禁讓人莞爾,我們明明距離大自然這麼近,有時卻又感覺那麼遙遠。
許多台灣家長其實很用心,從小帶孩子閱讀各種主題的繪本童書,看紀錄片,甚至做科學實驗。但為何不帶孩子直接走到戶外去認識真實世界的花草樹木,鳥獸蟲魚,甚至是一塊地上的石頭呢?書本上的內容雖然豐富精彩,也很有邏輯,但不可否認,書本上的圖文的確很難取代真實世界看到聽到的感受。
可愛的自然朋友就在我們身邊,牠們都擅長隱身術,但只要仔細觀察,都能有所發現:左圖:小河跟朋友到桂林旅遊,遇到愛湊熱鬧的螳螂。右上:身披迷彩服的夾竹桃天蛾,因為愛吃夾竹桃科的植物,因而由此命名。右下:咦,有看到欄杆上站著一隻鳥嗎?牠就是經常躲在水邊等著捕魚的翠鳥,下次到湖邊不妨找找牠的身影吧!
來到戶外,不管是小孩或是大人,都必須學習自己觀察,自己體驗,解說員老師可能會告訴你觀察的方法,告訴你物種的名字,但聞起來是什麼氣味,摸起來是什麼感覺,吃起來是什麼滋味,只有你自己最清楚!也最難忘懷!
在兩岸推廣賞鳥時,認識了許多自然教育機構,常聽解說員老師將「賞鳥」比喻成「如同取得一張大自然LIVE電影的免費門票」。可能會有些人覺得太誇張,但對於從來沒仔細看過一隻鳥,到第一次透過望遠鏡放大來賞鳥的人來說,這樣的譬喻,其實一點都不誇張。當你掌握了用望遠鏡找鳥的技巧,學會了聽聲辨位,並且慢慢熟悉不同鳥類的習性跟喜好,你會發現,同樣一條公園小路,有用望遠鏡仔細觀察,跟匆匆走過視而不見,竟會如此截然不同。
其實台灣自然教育及賞鳥活動,相較於大陸發展得更早,師資也更加成熟專業。譬如台灣財團法人荒野基金會,早期就在大陸培育了許多當地解說員,許多早期受荒野培訓的大學生解說員,如今也已成為大陸自然教育機構發展的先驅者。
但這些資源卻是我因工作來到對岸推廣歐帝生望遠鏡,才有機會接觸到的。深深覺得,如果在我小的時候,就有機會在學校或校外接觸到類似的戶外體驗活動,必定能更早活學活用這些有趣的生物知識,對於大自然裡的一切也會更熟悉,不會因陌生而感到害怕。
然而,不管是多棒的活動跟理念,都需要被商品化跟包裝行銷,才有機會被更多人知道,被更多人喜愛,不管是「台灣賞鳥」或「大陸觀鳥」都一樣。
OPTISAN歐帝生光學品牌近幾年為推廣賞鳥入門,從老闆到員工都開始投入學習賞鳥,並著手設計趣味的賞鳥週邊,就是希望OPTISAN歐帝生不僅可以提供民眾望遠鏡的專業咨詢,還可以將專業的賞鳥知識,用更平易近人的方式帶進民眾的生活中。讓民眾一到假日,除了可以想到去爬山,去公園野餐,去野外露營,也會想到可以帶上望遠鏡去戶外賞鳥!一樣的自然風光,透過望遠鏡,就能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你可能會發現,公園樹上正在啄樹洞的麻雀,其實是一種身上披了五種顏色的小鳥——五色鳥(也叫台灣擬啄木)。甚至,走在劍南路捷運站附近,抬頭用望遠鏡一看,居然發現,停棲在樓房屋頂那些尾巴長長的大鳥,就是台灣藍鵲!
因工作的緣故,頻繁往來台灣跟大陸已將近四年時間,從以前對賞鳥活動一無所知,到現在自己也開始學習並有能力與完全沒經驗的朋友分享一二,也算是在出社會之後,較特別的成長機會。
因為長期在兩岸推廣歐帝生光學品牌的關係,需要常常帶著自家品牌的望遠鏡去參與並協助合作夥伴的賞鳥活動(台灣說「賞鳥」,在大陸卻習慣說「觀鳥」),在一次又一次的活動中,除了要作為光學顧問的角色,指導活動參加者學會望遠鏡的使用,也因為「有趣」,讓我更加積極投入活動的參與,不知不覺也跟著老師們學習了不少鳥類的知識,慢慢從認識10~20種身邊常見鳥,到現在也能認出70~80種以上的鳥類。雖說跟能認千種以上鳥類的大神們比還是天差地遠,但對我來說,在OPTISAN歐帝生品牌推廣的工作上,已十分實用,自己也獲益不少!
直到一次偶然的機會,廣東省一個發展較為成熟的自然教育機構跟我們採購了一批「觀鳥用」的望遠鏡,才讓我們開始認識「觀鳥」這件有趣的事情。並且發現大陸的「觀鳥活動」,居然能成為許多機構賴以維生的飯碗,這件事除了讓我們深感驚訝,也直覺這就是OPTISAN歐帝生實踐品牌理念的好機會。
開始投入於兩岸的賞鳥入門推廣時,無意間發現了十分有趣的對比:「賞鳥」在台灣大多是各地鳥會以半公益的形式舉辦,參與的鳥友以中老年人居多,作為陶冶身心的假日休閒活動。主要著重環境保育的推廣,解說員師資跟分享的內容專業性都很高,但在一般民眾及學生間的普及率卻較低。
相反的,在大陸「觀鳥」,除了各地鳥會定期舉辦公益導賞活動,大陸的觀鳥更在中小學,甚至各大學間蓬勃發展。各地區的觀鳥社團會聯合舉辦比賽及營隊,以增進社團學生的觀鳥技能,並達成各校學習交流的目的。OPTISAN歐帝生在大陸推廣品牌時,就接觸了不少從國小就開始觀鳥,年紀輕輕就成為業界知名觀鳥達人的朋友。
近年來,大陸的「自然教育」也逐漸發展成一個富有巨大商機的產業,舉辦收費自然觀察活動的機構,如雨後春筍般越來越多,雖然收費標準及老師能力參差不齊,但仍有許多機構躍躍欲試,紛紛投入這個新興產業。而「觀鳥活動」也自然而然成為其中一個活動賣點。
「台灣賞鳥」跟「大陸觀鳥」的發展,走向為何如此不同?深究其背後原因,除了市場大小跟人口基數的落差,其實也能從文化跟生活背景的不同去理解。
從小在台灣土生土長的我們,早已耳濡目染成為一個不隨意踐踏草坪,不隨地亂丟垃圾,做好資源回收的環保好公民,所以台灣人對自然的環保意識早已內化成為生活中的一部份,相關的學習資源相對更多,取得資源的成本也相對低。
然而,大陸社會一直以來著重的是經濟的快速發展,環保意識相對薄弱,以至於許多教育程度較高的大陸家長們,其實內心非常嚮往學習台灣或其他國家的環保綠生活,所以當「自然教育」在大陸興起的同時,除了產生巨大的商機,也喚起許多大陸家長對環保的意識,以及對美好自然的渴望。
其實,先不論公益活動跟商業活動哪個好,兩岸的民眾如果都能透過「賞鳥」或「觀鳥」這個興趣,走進大自然去關懷愛護我們身邊的自然環境,又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