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锡英在1936年出版的《济南》一书中曾写道:“在济南城区一带,民间最普遍的娱乐,便是听大鼓书,因此在热闹的大街上随处都有大鼓书场。市民在工作之暇,便去听书。那些唱书的全是年轻女子,听书的一边喝着香茗,听那鼓词高亢的音调在耳边转,是很够味儿的一件乐事。”
济南人爱曲艺,也盛产曲艺名家。历史上的济南,曲艺繁盛名闻海内,“曲山艺海”就是对这段历史的溢美之词。济南人虽常引为谈资,但“曲山艺海”这个词何时出现?什么被称为“曲山艺海”?“曲山艺海”究竟指的是什么?能讲清这些问题的,却没有几人。
“曲山艺海”一词从何而来、所指为何?
“曲山艺海”这个词其实并不确切,它最初名为“书山曲海”。讲到“书山曲海”这个词,就必然要提及明代文学家、戏曲作家李开先,“曲山艺海”这个词的源头是由他而起的。李开先是济南人,—生醉心于金元散曲及杂剧,改定元人杂剧数百卷,并用金元院本形式写成多部杂剧,撰有戏曲理论著作《词谑》。李开先还是济南有名的藏书家,藏书之富远近闻名,尤以戏曲书籍为多,李开先的藏书楼也因此被称为“词山曲海”。有了这个典故,后人将“词山曲海”改造了一下,变成“书山曲海”。
相对于“书山曲海”,“曲山艺海”这个词出现的时间更晚,它是建国后才出现的。“曲艺”一词在清代是指演艺类的小技能,民国时期则成为“杂耍”一词的别称,不仅指说唱艺术,还包括了杂技、戏法。1953年9月,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决定成立“中国曲艺研究会”,“曲艺”这个词才成为了说唱艺术的专用名称。这以后,“曲山艺海”这个词才流行起来。
“曲山艺海”一词总是带给人们的无限遐想,仿佛济南戏曲、曲艺曾经真的极度繁盛、登峰造极,其实事实并不是那么简单。在近代济南,铺天盖地的是大鼓、琴书、相声、评书以及地方“小戏”,这些以“说唱”为基本表现形式。相比之下,戏剧在近代济南的发展乏善可陈。相对于地方小戏,济南人习惯将京剧等戏剧形式称为“大戏”,即要有“说唱”又要配合身段、场面等“表演”形式。所以说,“曲山艺海”这个词所指的是以“说唱”为主的各种曲艺形式,而非指戏曲。
“曲山艺海”是指的哪段历史时期?
济南出现“曲山艺海”盛况的时间并不早。我们现在见到的各种曲艺形式并不是自古就有的,大部分是在清代、民国,甚至是建国后才出现、定型,是随着近代经济发展及城市人口猛增才出现的。虽然“曲山艺海”这个词可以追溯到明代,但济南被誉为“曲山艺海”的时间并不太久,不会早于这些曲艺形式出现之前。
清末民初,济南曲艺以山东大鼓影响最大,一时名家辈出,风靡泉城。清同治十年(1871)秋,山东大鼓女艺人郭大妮至济南演出,成为有记载的第一个进入大城市行艺的山东大鼓艺人。之后,又有来自临清的女艺人黄大妮来济南西关演唱。光绪十年(1884)前后,黄大妮的表妹王小玉姐妹来济,在明湖居、趵突泉四面亭演唱。王小玉姐妹就是《老残游记》里提到的白妞、黑妞的原型。
到了20世纪30年代,在济南能见到洋琴、河间大鼓、木板大鼓、河南坠子、评词、相声、双簧等多种曲种形式,常年演出于趵突泉、南岗子(新市场)、西市场、劝业场、大明湖等处的茶园、书场以及庙会和堂会。据1932年统计资料,济南市区有曲艺场所39处,艺员240人,其中,女艺人就占了三分之一。民国时期的济南曲坛,南词北曲荟萃、名家大师云集,茶园、茶棚、书场鳞次栉比。据资料记载,1921年左右,仅新市场内就有戏院剧场4处,茶园、茶社、茶棚多达20余家。这些书茶馆中,天天上演着数十个曲种,热闹非凡。
建国后,在政府扶植下,说唱艺人以个体形式陆续恢复演出,全市有曲艺场所24处, 艺人105名。到1966年,市区有曲艺团 8个,其中国营的有济南市曲艺团、山东省曲艺团,民间职业团体有明湖曲艺队、历下区曲艺队、市中区曲艺队、天桥区曲艺队、槐荫区曲剧团、晨光茶社相声曲艺队,演职人员达260人。曲种有山东大鼓、山东琴书、山东快书、西河大鼓、乐亭大鼓、京韵大鼓、梅花大鼓、河南坠子、竹板书、数来宝、单弦、相声、评书等,济南曲艺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演出水平和繁荣的演出场次。文革期间,各曲艺团体被迫解散,济南“曲山艺海”的好时光就此结束,存续时间只有五十余年。
济南成为“曲山艺海”的原因
明代戏剧作家李开先所代表的戏剧作家们,把济南的戏曲传统推向了高峰,但这种传统并未流传下来,济南的戏曲发展在清代戛然而止。清末以后,济南的曲艺演出活动逐渐萌发,演艺市场十分活跃,曲艺逐渐在济南开枝散叶,聚山汇海。
20世纪初,胶济铁路通车、开设商埠以后,济南逐渐成为“水陆码头”,城市人口激增。济南由一个封闭、保守的政治型城市变为一个开放、商业资本涌入的商业型城市。活跃的经济刺激了人们对娱乐的需求,城市人口的增多储备了大量的潜在受众。另一方面,津浦铁路通车后,运河沿岸的经济迅速衰退,加之军阀混战、灾荒连年,大批原先在运河流域如济宁、临清等地活动及农村谋生的艺人陆续进入济南,为济南提供了大量的演艺人员。这是济南近代经济环境因素对“曲山艺海”形成的影响,济南曲艺繁荣的序幕由此拉开。
出了经济因素,济南独特的人文环境对“曲山艺海”的形成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近代,许多地方小戏进入北京、天津等大城发展,逐渐演变为“大戏”。与北京、天津等大型城市不同,长久以来,济南民风淳朴,所流行的俱都夹带着一股“土气”。所以许多民间小戏、俚曲等曲艺形式,反而在济南独特的文化环境中如鱼得水,迅速发展起来。如山东琴书、河南坠子、西河大鼓、木板大鼓、山东快书这些由农村进入到城市的曲艺形式,在济南这样一座规模颇大的城市中发展迅猛,颇受欢迎。
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高元钧
济南与北京、天津过去同为曲艺三大码头,相声行里有一句话:“北京学艺,天津练活,济南踢门槛”,一般的解释是说济南观众要求高,在北京成名了才敢在济南演出,这种说法并不对。过去,济南的曲艺观众要求低、包容性高,不像北京、天津的观众那么挑剔,刚刚出徒的相声艺人在济南很容易吃上饭,这一点对于其他的曲艺形式也一样适用。市场大、门槛低,近代济南的经济与文化发展不对等,造成了曲艺在近代济南独秀一枝,形成了“曲山艺海”。
“曲山艺海”为何繁荣不再
社会大环境决定了“曲山艺海”必然要走向没落。如今,济南曲艺种类单一,名家寥寥无几,曲艺观众寥寥,缺乏专业的曲艺演出场所。若想再现“曲山艺海”,必须丰富曲艺种类,提高表演水平。抛弃旧日虚名和行业陋习,从曲艺的特点入手,提高演员水平、培养青年观众、营建曲艺氛围。同时,在尊重历史传统的同时,注重曲艺的发展和转型。
山崩海枯,重现“曲山艺海”的盛况只能从零开始。但从零开始未必是坏事,轻装上阵反而跑得更快。艺人们同观众互相扶持,一同成长起来,那才是真正的“曲山艺海”吧。
泉水复涌16年以来,令老济南人感到暖心的是,泉还在,和泉有关的生活还在。不论对新老济南人还是外地来济游客,泉水都还能喝能玩能带走。大碗茶和泉水浴场保留了老济南人喝泉水茶、在泉水里游泳的生活,市中心的直饮水和环城公园的老济南生活更刷新了用泉的方式,济南的泉水向来与济南人相亲。
黑虎泉西侧的大碗茶摊人气越来越高,不仅吸引外地游客,更吸引了新老济南人,在这里找到泉水生活记忆。
泉水浴场保留了济南人在泉水里游泳的老习惯,而且更安全。
泉水边喝口大碗茶,体验老济南泉水生活
黑虎泉西边,大碗茶茶摊黄底红字的仿古旗招牌让人瞬间找到老济南的味道。一碗2元的大碗茶,老李一天要卖200多碗。在黑虎泉西边支上小桌椅,就地取黑虎泉水,闷泡茉莉花茶,金黄色的茶用青花瓷大碗盛放,这样的街边茶摊,不仅吸引了外地游客,也吸引很多老济南人带着儿孙前来。
“我们是经过这里就尝试喝一下,没想到便宜又好喝,很清香。不仅能看泉听泉,还能喝到泉水泡的茶,真切地体验一下济南人的泉水生活,非常有意义。”从北京来玩的一家人坐在茶摊上边喝茶边聊天,对济南人的泉水生活很是羡慕。
家住附近的孙大爷特地带着孙子来喝大碗茶,不过,孙子对酸梅汤更感兴趣,大碗茶都留给了孙大爷。“我们小时候一到夏天路边就有大碗茶摊,一两分钱一碗,走累了就坐下喝一碗,也是茉莉花茶,也有酸梅汤。现在孩子们零食饮料多了,对这样的大碗茶可能不太习惯,但我还是想带他来体验一下,这毕竟是老济南的记忆。”
与泉为生,济南人泡茶有了好水,而且最爱清甜的茉莉花茶。今年90多岁的张家大院后人张汝铨老人还记得趵突泉里的茶棚,在趵突泉边支起,大碗茶、酸梅汤、糕点、雪糕都有,还有小玩具卖,人气很高。
他的儿子今年57岁的张迺骏还记得,虽然自己家里有泉水,但只要天热出门,黑虎泉边、半边街上、趵突泉边、西门桥旁都有茶摊,那时的茶摊多数也是泉水烧开泡的茉莉花茶,还有泉水泡的带着酸梅的酸梅汤。
“碗就是平常家里吃饭的普通大碗,非常的大众化,大碗茶一两分钱一碗,酸梅汤五分钱一碗,大碗茶大家都能喝得起。”张迺骏说,当时老济南人喝大碗茶,就像出门渴了买瓶矿泉水喝那样,主要是解渴。卖得便宜,不是一喝就半天的品茶,而是喝下后立马解渴喝完抓紧办事去,茶摊的人流动很快。“不是特别的便宜,但人人都喝得起。”张迺骏印象中,家家都通了自来水之后,这样的茶摊就少了。
好在,济南天下第一泉景区很注意发掘和保留这样的老济南传统。2012年5月先从趵突泉试行开设大碗茶茶摊,当年端午以后又在黑虎泉、大明湖超然楼开设了茶摊,7月5日五龙潭内的老济南大碗茶开张,整个泉水景观一年中就有4个泉水大碗茶茶摊。
“在我小时候印象很深的就是济南街头的茶摊,泡好的茶杯上盖个玻璃片。后来我们景区就想尽量还原老济南当时的大碗茶。”济南天下第一泉景区相关负责人说,景区当时策划推出大碗茶时,不仅在选址上考虑恢复一些以前泉边的大碗茶,同样选用茉莉花茶,用泉水泡,趵突泉边的大碗茶用了青花瓷碗,五龙潭茶摊的大碗就换成了一种粗瓷碗,更贴合老济南人的记忆。
老李说,现在大碗茶已经卖了七八年,除了冬天偶尔会间断外,一直坚持了下来。假期和周末人较多,周二周三人比较少。天气炎热的时候酸梅汤更好卖,凉爽一些时大碗茶更受欢迎。“总体来说喝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前两年抖音让济南火了一把,年轻人来得很多。”老李说,黑虎泉旁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游客越来越多,也让老济南人熟悉的大碗茶更有人气,而且让更多的外地游客也能体验到。
老城里的娃八成游过泉水,免费泉水浴场延续泉水游
今年经过42天的关闭,8月9日黑虎泉边的泉水浴场重新开放,6日上午,二十多人在浴场里游泳,他们多数是常客。这处泉水浴场不仅免费,而且有保安把门,有救生员在一旁守护。露天、十七八摄氏度的泉水是老济南人记忆中的游泳方式,这样徜徉在泉水中的生活在泉水浴场里延续,同样也吸引了外地游客。
6日上午从黑龙江来玩的一家三口在发现了泉水浴场后,马上转身买了泳衣,要体验泉水中游泳的感觉。“太凉快了,而且很干净,没想到还能体验到泡在泉水里的感觉。”一家人还和浴场里的济南人聊了起来。
在泉水里游泳是大碗茶之外,老济南人再熟悉不过的生活。张迺骏说回想起小时候在家门口的王府池子游泳的事,就像昨天刚发生一样,那么亲切好玩。“4岁的时候就泡在泉水里游泳了,除了王府池子,那时候还去江家池子、大明湖游泳,有时也会到黑虎泉周边的泉池里游。那时候上小学的孩子,不论男女80%都会游泳,都是在泉水里游出来的。”张迺骏说,这得益于济南得天独厚的泉水条件,城中有水,而且是一池泉水,王府池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济南人游泳嬉戏的场所。
“小时候的王府池子还是方形的,比现在小得多,夏天人多的时候有一两百人在游泳,多得跟下饺子似的。”张迺骏说,后来王府池子向东扩了2米多,向北扩了两三米,向南扩了四五米,大得多了,游泳嬉戏的人也更多了。“小时候横渡大明湖去上学,结果被老师罚站,确实是很危险。你想,王府池子水最深的时候得有三四米,小孩才多高,我还差点溺水,好在那时候旁边游泳的大人多,给救上来了。”
天然的泉池与游泳馆不同,救生保障措施不到位,时不时出现溺亡事件。2005年《济南市名泉保护条例》出台后,就规定禁止在公共场所的泉池内游泳、洗涮衣物。2017年修订后的《济南市名泉保护条例》则提出济南市人民政府应当在泉池、泉渠及沿岸周边,设置泉水游泳池等场所,方便市民亲水。同时,明确除济南市人民政府设置的泉水游泳场所外,禁止在名泉泉池、泉渠内游泳。同时,该条例罚款由原先五十元以上一百元以下提升至一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这样一来,包括护城河、大明湖、王府池子在内的泉池、泉渠都禁止游泳。
“我的孩子学游泳就是在皇亭体育馆里,不再是泉水里了。”张迺骏说。不过,济南并没有断了泉水里游泳这一传统。2010年,在原先青年游泳馆的基础上,扩建了泉水浴场。这是一个全部使用泉水的露天游泳池,而且免费开放。在泉水浴场游泳的不少人都曾在王府池子等泉池中游过泳,泉池禁游后,转而到了新的泉水浴场。“外面的泉池确实危险,这里安全多了,而且水也一样清澈,一样凉快。希望能有更多这样的泉水浴场,让济南人能在露天的泉水里游泳,更感受到泉水和大自然。”
大碗茶是北方人喜欢喝茶的方式之一,在汉族聚居的地区比较多见。北京大碗茶是大碗茶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在北京,喝大碗茶一般在大路两边阴凉处,一张木桌,几把板凳,几只大碗就是大碗茶的全部家当。
大碗茶是汤
旧时候,底层的人们把大碗茶当作“汤”来喝。
拉洋车的、摆小摊的、做苦工的、贩夫走卒等收入较低的人群,经常怀揣干粮(饼子或馒头),就着一碗大碗茶喝下去,就是一顿饭。
小说《骆驼祥子》里拉洋车的车夫祥子就是如此的省钱。
喝大碗茶不必讲究慢饮细品,待茶水的温度可以入口时,就可以大口大口的啜饮,缓解口干舌燥的症状。
大碗茶的茶叶选用福建或江浙一带的茉莉花茶。虽然价格低廉,但是其中的茉莉花香可以提神醒脑。
尤其在炎炎夏日,来上一大碗,猛灌一气之后,口齿留香,提神解渴。
改革开放后,北京摆摊卖大碗茶的茶摊,还增加了许多小零食。
比如瓜子花生和干鲜瓜果,其中必不可少的是茶叶蛋,路人走路又饥又渴的时候,来上一碗大碗茶,吃一个鸡蛋,既能解渴又能饱腹。
大碗茶的历史
先前,大碗茶流行于清代中期,盛行于清末和民国年间。
旧时北平的人们喝不起茶叶浸泡的大碗茶,他们往往冲着茶摊老板喊一嗓子:“来碗高沫。”高沫,就是茉莉花茶的茶叶碎,比茉莉花茶泡出的茶汤便宜,因此,旧时的人们多喝高沫。
近几十年来,北京大碗茶仍有很多茶摊。
比如什刹海、北京的各个城门脸儿附近和天桥一带,有很多边走边吆喝的叫卖大碗茶的茶摊。此外,北京的某些旅游景点也设有大碗茶的小茶摊。
现在,展现大碗茶的历史文化的茶馆,有老舍茶馆等,游客们可以到茶馆品尝一下大碗茶的浓香,还可以领略评书、相声、京剧等北京传统艺术,体验曾经的大碗茶文化。
香甜解渴的大碗茶,至今想起,都是爱的记忆。
北京前门大碗茶2分一碗坚持40余年 游客连称“太便宜了”】“没想到现在还能喝到两分钱一碗的茶,而且还是在北京前门的旅游胜地。”一名游客忍不住感叹。5月13日,北青-北京头条记者从北京前门老舍茶馆卖茶的工作人员王女士处获悉,店内40余年来价格不变,就是为了不忘当年传承,学习雷锋精神。
“我爷爷小的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的家……吃一串儿冰糖葫芦就算过节。他一日那三餐,窝头咸菜么,就着一口大碗儿茶……”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里,专门唱到了大碗茶。其实,这是1979年改革开放初期老舍茶馆创始人尹盛喜先生带队创业,靠卖2分钱一碗的大碗茶起家,一直传承至今。“给我来一碗,正好渴了,我得尝一尝。”游客张先生拿出来一个钢镚,放在了收钱的箱子里。
“我们三个人,需要喝三碗。”另一位女士表示。5月13日下午3时30分,北青-北京头条记者在老舍茶馆门前看到了游客购买大碗茶的场景。也有住在附近的市民,将零钱投入钱箱,在这儿喝了起来。负责卖茶的老舍茶馆工作人员王女士告诉记者,每天上午10时至下午4时,在游客出现的高峰时期,来到店门口的人可以购买大碗茶。
“如果没有带零钱,也可以免费喝。”王女士说,以如此便宜的价格往外卖茶,就是不忘当初创业时的传承,也让外地来北京游玩的客人可以体验到北京的包容和友爱。“每天至少会有两大桶的茶水供应。”“在前门这样的地方,游客这么多,我们对这个价格真的是没想到,实在是太便宜了。”
从山东来游玩的李先生在喝完茶后表示。文/北青-北京头条记者 董振杰摄影/北青-北京头条记者 董振杰
时间定格在1998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20周年。山东名人茶馆建馆五周年之际,名人茶馆鲁检培训中心店成立。宣传册也从1990鲁明中国画告别展的黑白小册子,变成了彩色印刷品。主人公也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变得更加成熟稳重。宣传册也见证了名人茶馆的发展历程,“以茶会友,以文会友”,发展中国茶文化事业,让中国茶道走向世界,是馆长鲁明多年来的宿愿。小小的资料显得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