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无痕中国论坛 http://www.chinalnt.com/bbs

无痕中国是国内首家专业的无痕环境教育机构
共13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
[浏览完整版]

标题:不卖茶卖白开水的济南茶馆

1楼
章鱼 发表于:2021/9/17 20:47:26

文|武存中

说到茶馆,自然就想起老舍先生写的话剧《茶馆》,济南的茶馆不同于老舍笔下北京的茶馆,它不卖茶而卖白开水。

济南的茶馆就是半间门头,一个大炉子,七八个炉口,每个炉口上都烧着壶,水开了就把壶提一边去,压着半边火,让它总是沸腾着,人们随时可以去灌。

叫它茶馆实在名不副实,但又一想,叫别的名字也不好,比如叫它“白开水馆”还真不行。

城南一带几乎每一条街上都有茶馆。

泉边|不卖茶卖白开水的济南茶馆

我所知道的宽后所街东头、洪字廒街西头都有一个茶馆,那时的茶馆也兴“水票”,先买若干张水票,用时交上一张,十分方便。类似于今天超市里的会员卡。

但是,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后,茶馆便歇业了。

因为那时的煤炭开始凭票供应,茶馆老板弄不来那么多煤票。

进入了票证时代之后,铲除了产生“资本主义的土壤”,所以这朵“资本主义之花”很快就自行消亡了。

济南真正喝茶的地方叫“茶社”,如广瑜茶社、望鹤茶社,还有大观园的晨光茶社。

据老人回忆,解放前济南著名的茶社不下二三十家。

但茶社不光是品茗之处,乃是济南人娱乐休闲之所。

2楼
章鱼 发表于:2021/9/17 20:48:22

泉边|不卖茶卖白开水的济南茶馆

也是济南“曲山艺海”的由来,南腔北调,在此汇聚,济南的茶馆不同于成都人的“摆龙门阵”。

老济南人进茶馆,是听评书和大鼓书来的,一边品茶一边听鼓弦抑扬之音,品人生悲欢之事。

“指点万里外,话说千年久;忠奸善恶案,悲欢离合酒;三教九流全,神仙龙虎狗”。

这句谚语是对济南曲山艺海的概括。

鼓弦儿一响,惊堂木“啪”的一拍,胜却多少文人学士的说教。

据记载,宋元以来,济南已为词曲胜地,明代济南戏曲家李开先,创立了“富文堂词会”,专门编创俚词俗曲。

他有一座“藏书楼”,专门珍藏历代市井艳词俗曲,被誉为“词山曲海”。

泉边|不卖茶卖白开水的济南茶馆

“曲山艺海”便是由李开先之“词山曲海”而来。

3楼
章鱼 发表于:2021/9/17 20:48:52

清末民初,济南茶馆更是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自上世纪初开埠以来,南词北曲荟萃,高手名家云集,与北京、天津并称为北中国的三大曲艺发源地。

书社茶馆多集中于城西繁华热闹的商埠区,如新市场、大观园、劝业场以及趵突泉等处。

当时,唱“荷叶吊板”的苟春盛、唱“木板大鼓”的黄春元、说山东快书“武老二”的杨凤山,以及著名五音戏艺人邓洪山(艺名“鲜樱桃”)、评书艺人傅泰臣、山东琴书艺人邓九如等,都齐集于此;京津著名相声艺人李德锡、黄金堂、常宝堃(小蘑菇)以及他的老师张寿臣等也纷纷来济南“跑码头”。

泉边|不卖茶卖白开水的济南茶馆

1943年后,大观园晨光茶社的相声异军突起,蜚声海内,汇集了京、津、济三地相声精英,茶客往往需排长队购票。盛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的“文革”前。此外,上世纪30年代,是大鼓书最为走红的时代。京韵大鼓“小彩舞”骆玉笙,是大观园共和厅茶园的“台柱子”;大鼓“皇后”鹿巧玲在萃卖场茶园独占鳌头;唱梨花大鼓的谢大玉是大明湖鹊华居和趵突泉望鹤亭茶社的“台柱子”。

泉边|不卖茶卖白开水的济南茶馆

改革开放之后,茶馆才逐渐地恢复起来,我记得舜井商业街与过去的舜庙街交会处,有一个茶馆叫“天然居茶馆”,门口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客上天然居”;下联是“居然天上客”。

也就是把上联颠倒过来成为下联。对得非常巧妙。

而今,随着时代和城市生活的变迁,济南传统意义上的茶馆已经很少了。

越来越多的咖啡馆取代了过去的茶馆。

期待济南有郭德纲那样的人物出现,重塑晨光茶社的辉煌。

4楼
章鱼 发表于:2021/9/17 21:10:08

老济南之清末济南府片影

济南府的街道,1908

“济南府的街道,1908”一照,据陈强先生考证,这张照片所拍摄的内容为从南北钟楼寺街远望钟楼寺。照片为从南往北拍摄,前景上是南北钟楼寺街(今改造后并入县西巷),青石板街道上走来两位推独轮车的老汉,旁边的店铺招牌上写着“恒泰永成衣店”。而远景上,就是传说中的钟楼寺主建筑——钟楼,当年的钟楼是重檐歇山顶样式,因为建在高大的台基之上,远远就能看到二楼上那口大钟。据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记载,明初,将开元寺(原位于今县西巷南段路东)辟建为济南府署,开元寺的大钟就移到大明湖边的康和尚院,并改名“镇安院”,又名“钟楼寺”。钟楼寺虽是明代才有的称谓,而大钟却是金代明昌年间铸造,时称“明昌钟”,钟高2.3米,口径1.7米,重达8000公斤,可谓“济南第一钟”。20世纪80年代,这口大钟被移置于大明湖景区内的晏公台。

老济南之清末济南府片影

济南府的一处泉水洗衣场所,1908

“济南府的一处泉水洗衣场所,1908”中的地方,虽然今昔变化很大,但老济南人基本上一眼就能看出,这是拍摄的护城河东南角玛瑙泉一带风光。当年的护城河,虽然远没有今天环城公园这么靓丽,却更加亲民。你看,玛瑙泉边(当时还不像今天这样只有一个泉池)生机盎然,有十多位妇女和儿童在此浣衣或玩耍。泉西侧是一户独门独院的人家,由那里再往西看,黑虎泉也被包进市井民居之中。河北岸的白石泉当时是两个方形泉池,再往西,还能看到九女泉的方池子。这两眼泉的泉池,真没有如今好看。不过,那座宛在水中央的小金山寺(俗称龙神庙)却是画面中的点睛之筑,巴掌大的小庙,立着好几块石碑,说明它既有年头,又有来头。几个在河中戏耍的孩子,聚拢在小庙周围,有一个蓑衣小么子(济南话:调皮男孩)还站在庙门前往里探头探脑。小庙的一侧,是座简易的石板桥,平时水可从桥下石板下流过,估计水盛时就能漫过石桥了。

老济南之清末济南府片影

济南府的街景,1908

“济南府的街景,1908”中,来来往往的孩子络绎不绝,左侧木门上写着三个字“东辕门”。看到它,人们自然会想到,如今在珍珠泉大门(清代抚署大门)西侧的那条西辕门街。其实,在20年前的历下区地图上,我们还能找到与西辕门街相对应的东辕门街,根据《济南市历下区地名志》记载,清代的巡抚衙门,其正门称“辕门”,正门左右,各有一门,分别称“东辕门”“西辕门”。东辕门街北起才盛巷西口,南止牛头巷,其路东原为平房民居,路西为珍珠泉大院东墙。由东辕门街往北,与之对接的是东更道。伴随着东侧平房民居的改造,东辕门街的名字已退出济南人的视野。如今,多数人只知道紧邻珍珠泉大院东墙的街叫东更道,不知道东更道的南段原来曾是东辕门街。

5楼
章鱼 发表于:2021/9/17 21:15:56

文|张稚庐

俗话谓:“茶好不如水好”,清澈甘洌的泉水最宜泡茶,故旧时济南的茶馆遍及长街幽巷。

有的茶馆以景色取胜,设在水木明瑟的泉边;有的以棋趣引人,如大明湖畔的曲水亭、汇泉寺。

不过要讲热闹,茶烟曲艺俱全,那还得首推商埠的青莲阁。

青莲阁位于二大马路纬一路,坐北朝南,是一座带点洋式的二层茶楼。

它楼上设座,明窗四敞,下临闹市。

大厅里摆着四十多张茶桌,还有说书台,可容二百余人啜茗、听书。

那时,茶客刚一上楼,茶房已先声夺人:“几位,里面请!”然后,笑容可掬地安椅子、抹桌子。

刚落座,一块微烫、喷香的毛巾便递到你手中,用毛巾在脸上揩一揩,捂一捂,立刻让人觉得清爽。

茶房冲茶的本事真乃一绝:

一把擦得锃亮的细嘴圆肚大铜壶提在手里,扬臂运腕,高擎齐肩,在离桌面二尺左右处向茶壶里“冲”将过去

——笃笃笃,一道热气氤氲的弧形白光飞流直下,随即似运笔回锋般将铜壶嘴向上一抬 ,再看茶壶里恰好九成满,从不曾见有一滴溅出,半滴洒落。

茶房收茶钱以壶计,茶、水两算。

茶叶以好、次论价,而水费只收一次,再冲不收钱。

也就是说,只要不另外新沏,你一壶茶从早喝到晚,也就是那俩铜子。

茶房仍是笑嘻嘻,绝不会给你白眼。

青莲阁里的茶叶有两类:花茶与绿茶。

济南人一般爱喝花茶,有茉莉、玉兰、珠兰、芭兰等。

也有讲究的茶客,自带茶叶,甚至茶壶、茶碗也是自备,平常就寄存在茶房那里。

至于茶食则一应俱全:瓜子、核桃粘、南糖、糖姜、糖藕、糖莲子……

这里不仅是有闲之士品茶、闲聊、听书之地,也是商会行帮聚会之所。

每天上午,济南的“米粮帮”、“五金帮”、“鞋帽行”等也多在此打听行情涨落,洽谈大宗交易、小批买卖。

正因为青莲阁里人杂纷籍,遂成小商小贩的一块风水宝地。卖吃食者络绎。

有意思的是,还有“卖烟吸”的。

何谓“卖烟吸”?

这与头顶木盘卖烟卷的不同,此人手执一白铜烟袋,烟袋杆足有二尺多长,胸前挂一个鼓鼓囊囊的牛皮袋子,里面装着黄澄澄香喷喷的上好旱烟末子,在茶桌之间逡巡。

哪位茶客要抽烟了,一招手,翠玉烟嘴擦得发亮,马上会递到你嘴边,装烟、点火都是卖烟人的事。

“吱吱吱”一袋旱烟抽完了,全不用费心。茶客只须抬手、张口、扬头、吐烟——派头够足了。

小贩之中,最奇特的要算卖“西式灌肠”的李某。

此人四十余岁,瘦高个,白皙子,穿一身旧西服洋装,头戴礼帽,单凭这身“行头”,在从多长袍马褂的茶客中就着实显眼,那沉静的神气应属小贩中的“贵族”。

相传他曾在德国驻济机构里供职,识文解字,也通ABCD,一直跟着一位德国人当秘书。

抗战胜利后,德国人回国,他没了辙,落魄济南,卖起了西式灌肠。他既不提篮,也不端盘,那会有失“身份”,只是两个西装口袋里装着自制的西式灌肠,每根二寸多长,玻璃纸包着,沿桌兜售。

变魔术似的,兜里有掏不完的灌肠。茶客们开开洋荤,都觉得好吃。

有些茶客甚至专在下午四时许候着他买灌肠。他做的灌肠确有独得之秘,微咸中带甜头,鲜美醇香,别具风味,实为佐茶妙品。

夏日,青莲阁里还会有一种“生意”——扇风。

二三个贫穷少年手持一芭蕉扇,走到阔客身后轻轻挥扇,送去徐徐清风,遇上好心人,给一两个“赏钱”,偶尔碰上阔得不耐烦的茶客,扇半天,得到的却是“去去去——”一声猛喝。

6楼
章鱼 发表于:2021/9/17 21:16:21

早先有一邻人,曾在青莲阁干茶房多年。

据他讲,当茶房也得从少年时拜师学徒。要学会应付形形色色的人、五花八门的事。

泉边|马三立曾来挂牌的老济南茶馆,居然兜售西式灌肠

就拿“收茶钱”来说,里面也大有“讲究”:

自喝自付的单一茶客没什么可说,收了就是。

要是五六个茶客同时争着付钱,都嚷嚷着“这儿给”,七手八脚,拉拉扯扯,简直争得要打起来,好像收了这个的那个委屈,收了那个的这个又怄气。

遇到这局面怎么办?不必担心,茶房只一眼扫去,说声:“谢啦!”手随声到,抓过一人手中的钞票,再补上一句:“都请收起,下次赏光!下次赏光!”。

一场纷扰立即风平浪静。

原来,茶房最清楚哪种场合该收哪种人的钱,绝错不了。

不老于世故,行吗?

茶房的社会地位低,可青莲阁的茶房收入却不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每月能挣三十块几银元,比一个小学教员要多,也足见其生意兴旺。

上世纪30年代初青莲阁开业时曾有京戏清唱、天津时调、相声、流行歌曲,可皆不叫座,最终唱响的是大鼓书。

泉边|马三立曾来挂牌的老济南茶馆,居然兜售西式灌肠

济南素有曲山艺海之称,其时,又恰是梨花、京韵、西河等北路大鼓高手辈出、人才济济的黄金时代。

当时活跃在华北一带的鼓书名角儿如鹿巧玲、郭凤霞、周百娟、花二顺等都曾在此长期献艺,晚上座无虚席。

据说相声名家马三立初闯江湖时,也在青莲阁挂过牌,很是叫座。

当年,有位长辈带我去过一次青莲阁,只见里面乱嗡嗡,烟雾飘浮。

小舞台上站着个花枝招展的半老徐娘引吭高唱,其旁坐一黑脸独眼汉子木然地弹着弦子,也许他正沉醉在乐声里。

茶客们似乎熟视无睹,照样聊天,喝茶、吃零食。地上泼的净是茶根儿、水果皮、瓜子壳、烟头……

女艺人唱出一个大拖腔:“哎哎——依依——”上天入地,拐弯抹角。

“好!”茶客们突然迸发出一声喝彩,声震屋瓦——这是我少时眼中的青莲阁。

济南解放没几年,青莲阁歇业。世事变幻,似水流年,它留给老济南的犹如一痕春梦。


7楼
章鱼 发表于:2021/9/17 21:26:10

现在,许多上海的年轻人可能已不晓得“老虎灶”为何物了,但对有点年纪的人来说,TA曾经是生活中难以忘怀的记忆。“老虎灶”是近代上海出现的一种专门售卖开水的店铺。随着社会发展,“老虎灶”终成过往,现在回忆那些昔日的烟火之气,又能让你想起当年弄堂生活的哪些往事呢?今天就来带你看看曾经的“老虎灶”是如何陪伴我们过完一年又一年。

「记忆」时代的烙印,影响一代人生活的“老虎灶”你还记得吗?

“老虎灶”俗称茶水炉子、汤水店,是以前江南水乡十分普遍的一种专卖开水的小店,故又有熟水店之称。因烧水处的炉膛口开在正前方,如一只张开大嘴的老虎,灶尾有一根高高竖起的烟囱管,就像老虎翘起的尾巴,因此被人很形象地称之为“老虎灶”。

「记忆」时代的烙印,影响一代人生活的“老虎灶”你还记得吗?

清末《图画日报》绘老虎灶

「记忆」时代的烙印,影响一代人生活的“老虎灶”你还记得吗?

20世纪30年代的老虎灶

「记忆」时代的烙印,影响一代人生活的“老虎灶”你还记得吗?

早期老虎灶售卖的竹制水筹

8楼
章鱼 发表于:2021/9/17 21:27:04

早几年,“老虎灶”的顾客主要是附近居民,每天的高峰约在5点至8点。这段时间里,老茶客聚集一堂,泡几壶茶闲聊;天亮后则叫碗面条充当早饭。此外,平均四五分钟就有人来泡水,他们会很自觉地将2毛钱或5毛钱放上灶台,热情地和老板打声招呼。

「记忆」时代的烙印,影响一代人生活的“老虎灶”你还记得吗?

老虎灶本质上就是一个集中供水站

早年“老虎灶”的兴旺,和上海人的生活形态密不可分——老式的居住区域,逼仄简陋,没有煤气,少有上下水管道,拥挤又使得厨房空间只容做饭,小小的煤炉烧大量的开水也真的很成问题。

「记忆」时代的烙印,影响一代人生活的“老虎灶”你还记得吗?

店主娴熟地往暖水瓶中灌水

在面积仅十七八平方米的瓦房里,门口大灶台上趴着两口大汤罐,“储蓄”着灶炉烧出的热量。屋内两排长条桌凳,一排靠窗,一排居中,辟出狭小的通道,拉起布帘,剩余空间可用作澡堂。为节约成本,灶台往往是靠烧柴运作。

9楼
章鱼 发表于:2021/9/17 21:27:39

「记忆」时代的烙印,影响一代人生活的“老虎灶”你还记得吗?

当时北梅溪弄的老虎灶

位于黄浦区北梅溪弄的这个“老虎灶”,已有百余年历史了,据说是市区内最后一个有茶馆的正宗灶头。这个“老虎灶”在关闭前,早就经过几次改造,只有那个烟囱是正宗的百年老货,好在其基本原貌和功能仍在。经营这个“老虎灶”的是一对夫妇,他们原是开办“老虎灶”公司的职员,就住在楼上。随着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旧改铺开后,他们所住的房子连同这个“老虎灶”也终于要拆迁了。主人说,这年头,已没有几个人来打开水了。2013年10月,这个“老虎灶”关闭了。

「记忆」时代的烙印,影响一代人生活的“老虎灶”你还记得吗?

资料显示,上海自开埠伊始,“老虎灶”就出现了。上世纪50年代初,全市共有2000多家“老虎灶”。自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建设不断发展,供水系统不断完善,“老虎灶”逐年递减。上世纪90年代中期,市区里的“老虎灶”渐渐式微。至2003年,在城区内基本绝迹。

10楼
章鱼 发表于:2021/9/17 21:28:12

「记忆」时代的烙印,影响一代人生活的“老虎灶”你还记得吗?

打开水以往是一个普通市民的日常功课

后来,旧城区大规模改造,新建房屋普及上下水管道和煤气、热水器乃至街头饮水机。利用“老虎灶”打开水方式集中解决热水供应,失去了存在必要。“老虎灶”终成过往。然而,在享受美好生活之余,留存、回顾昔日的烟火之气,依然会让人感受温暖、艰辛、依恋……因为生活记忆本身,就是生命的组成部分。

图文:上海市档案馆官方微信@档案春秋(亘火综合整理)

共13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

Copyright © 2012 - 2018 Chinalnt.Com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2295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