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时在作品的一层插了一座倾斜的屋顶,下面放置了一堵墙,这堵墙2m高,大概可以表现出“你可以感知到对方在墙对面,但是你并不知道对方是谁的界限感)
以及设计了一条相对比较曲折的流线在某一个角落里让墙两侧的人相遇。
当时日本老师表现地有些激动,问我:你是怎么想到用这个2m高的墙来表现的?
我说在日本的古建筑里经常会通过压低视线或者通过在流线中留出一些相对黑暗的空间来营造出一些暧昧(ambiguous)的感觉
但是在中国,苏州园林里会通过游线与视觉形成”疏"与“密”的差别,或者一些具有”欺骗性“的空间来引诱使用者进入某个地方,而到了这个地方之后,会发现和使用者先前的期待有着非常不同的气质。
我大概只能这样子解释,然后表达了我希望通过一段暧昧的体验来达到一个极具反差的结果。
结果日本老师听懂了,连连点头,他说:“你去过日本吗?”
我说没有。
他说:“我去过苏州很多次,你所描述的这种感觉我非常能体会,中日两国的传统建筑是非常相似的,但是在现代建筑里,你能利用墙这种语汇的简单操作来营造古典建筑的气质,你对这层精神抓得很准,你不愧是东方人。 ”
这位老师还拿筱原一男(不愧是祖师爷)举例说明“居住”这件事情本身是有灵魂的。
评完图之后,老师说对我的作品印象非常深刻,说日本学生很多都着重于大尺度的建筑,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很强。但很少有人会从古建筑的视角去来探讨空间本身的属性和气质,还说中国的一些学校(虽然但是,我本科也不是在他说的那些学校读的.....)会有这部分讨论,中国建筑师近年也有很多不错的作品。(其实我想说一直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