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无痕中国论坛 http://www.chinalnt.com/bbs

无痕中国是国内首家专业的无痕环境教育机构
共2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1990年代的日本,那个时代

1楼
章鱼 发表于:2025/7/16 0:39:34


让我们将将视线拉到1990年代的日本,那个时代,被称作“失去的十年”(后来变成了二十年、三十年),日本社会的“铁饭碗”——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一夜之间锈迹斑斑,一代人的命运被彻底改变。

在“出国”这个选项之外,当时的日本普通人,尤其是年轻人和中年人,在本土范围内,其实做出了一系列复杂、无奈、甚至影响至今的人生选择。我们以现在的眼光回溯,可以清晰地看到其中的“明智”与“愚蠢”。

第一部分:年轻人的选择 —— “就职冰河期”下的生存分化

1990年代的日本大学毕业生,是“就职冰河期世代”。他们一出校门,就发现之前父辈们按部就班进入大企业、安稳一生的“康庄大道”消失了。摆在他们面前的,是几条截然不同的岔路。

选择一:成为“飞特族” (Freeter / フリーター) —— 灵活生存之路

  • 是什么: “Freeter”是“Free”(自由)和“Arbeiter”(德语:工人)的结合。指那些不选择成为公司正社员,而是依靠打零工(アルバイト)维持生计的年轻人。他们可能同时打几份工,在便利店、餐厅、工地之间穿梭。
  • 当时的考量: 一部分人是因为找不到正职而“被迫”成为飞特族;另一部分人则是主动选择,他们厌倦了传统公司的压抑文化,向往一种不受束缚的自由生活。
  • 事后的评价:
  • 愚蠢的选择: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这是一条通往“中年贫困”的单行道。 长期的“飞特族”生涯,意味着没有稳定的收入增长、没有退休金和社保、没有职业技能的积累、更没有组建家庭的经济基础。当年那些追求“自由”的年轻人,在30年后,成为了日本社会最棘手的“下流老人”预备军和“ワーキングプア”(在职贫困阶at an all-time high.
  • 明智的少数: 只有极少数人,利用“飞特族”时期的自由,成功地在艺术、音乐、写作等领域积累了资本,最终转型为自由职业者。但这需要极强的天赋和自律。

选择二:成为“派遣社员” (Haken / 派遣社員) —— 依附于体系的边缘人

  • 是什么: 企业为了削减成本,不再直接雇佣员工,而是通过“人才派遣公司”来租用劳动力。派遣社员与正式员工干一样的活,但同工不同酬,没有奖金,且合同期满就可能被“终止”,毫无安全感可言。
  • 事后的评价: 愚蠢但无奈的选择。 这条路比“飞特族”看起来更“体面”,因为它依然是在大企业的办公室里工作。但它本质上是一种更残酷的剥削。它让年轻人对“成为正社员”抱有幻想,却在不断地被利用和抛弃中耗尽了青春。这条路,是造成日本社会阶层固化和内部不平等加剧的重要原因之一。

选择三:追求“专门职” (Senmonshoku) —— 构筑个人技能壁垒

  • 是什么: 放弃进入传统大企业综合岗位的执念,转而学习一门不受经济周期影响的、具体的、过硬的“手艺”。例如,成为程序员、高级技工、护理人员(介护士)、设计师、会计师等。
  • 事后的评价: 最明智的选择之一。 当“公司”这个靠山不再可靠时,唯一能依靠的就是自己的专业技能。这条路虽然初期辛苦,但随着经验的积累,个人的价值会不断提升。他们成为了日本经济“失去的三十年”里,受冲击最小、生活最稳定的一群人。

选择四:彻底“蛰居” (Hikikomori / ひきこもり) —— 从社会退场

  • 是什么: 在求职中屡屡受挫,自尊心受到巨大打击后,一部分年轻人选择彻底放弃,将自己关在房间里,断绝一切社交,靠父母的接济为生。
  • 事后的评价: 最悲剧的选择。 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成为了整个日本社会一个沉重的、至今难以解决的包袱。


2楼
章鱼 发表于:2025/7/16 0:39:58

第二部分:中年人的选择 —— “企业战士”被抛弃后的挣扎

对于那些在泡沫时代成长起来,坚信“公司就是家”,并将一生都奉献给公司的中年“????”(Salaryman),“リストラ”(裁员)是他们世界观崩塌的时刻。

选择一:艰难的“再就职”

选择二:无奈的“独立开业”

选择三.:“U型/I型/J型转弯”—— 回归地方


共2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 2012 - 2018 Chinalnt.Com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1563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