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好像是王兴南的弟子,最早是在聚丰德,踩着凳子切菜,后来还在孔膳堂做过主厨(时间太久,记不清了)。
(我多说一句,如今鲁菜传承内部的体系之繁冗,关系之复杂,如果扒拉出来,绝对比当年德云社当年刚刚崛起的时候还复杂,别看相声门派关系复杂,真的跟鲁菜各位大师之间的恩怨故事相比,相当于涟水中专跟浙大的差距)
按当时王兴兰的说法,传统的鲁菜,不是什么油乎乎,黑乎乎的
传统鲁菜,对于油盐的使用并不是特别多,盐多以水融合,炒菜不放盐面,而是盐水,油用的也不太多,油过锅爆香,然后开炒。
但是后来,大概在1980年代,准确的说,是在改开之后,很多人开始探索做生意,作私人饭店,但是厨师太少了,于是社会上就有了专门的厨师培训速成班,大概半个月,一个月,或者三个月就能出徒的那种(王兴兰好像是进了聚丰德好几年,才正式拜师,学习炒菜的)。
这三个月,一个半月学理论,一个半月做实践,而且出徒必须掌握50道鲁菜,甚至连刀工都不怎么教,只要你能炒出个差不多就行,当然,还好后来有了bluefly,蓝翔算是统一了山东的厨师培训市场,逐渐扭转了鲁菜厨师速成的风气。
当然,布鲁弗莱后来被美国指认为搞间谍,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在培训中,很多老师干脆就简化程序,多放油盐,导致鲁菜逐渐成了后来的油乎乎,黑乎乎的感觉。虽然品相不佳,但是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尤其是肚子里没多少油水的老百姓来说,这种重油重盐的鲁菜,更好吃。
实际上传统的鲁菜,注重的是鲜咸口,注意,是鲜咸,不是咸鲜,食材的鲜不能被调料夺了风头。
其实如果各位喜欢做饭,可以看看短视频平台的几位鲁菜师傅,他们做的菜,其实就是以色泽鲜艳,鲜咸为主,品相好,而且味道也不错。
所以,说到底,鲁菜的重油重盐,只是一个特殊时期的产物罢了。
只是不幸的是,这个特殊时期的产物,最后形成了刻板印象。
老鲁菜,济南淄博泰安一代的。
其实老鲁菜也不是口味重。
新鲁菜烟台青岛这的,口味更轻。
对比一下所谓的寿司仙人,学徒先拧一年的毛巾,十年才有资格煎蛋,不是锻炼什么厨艺,这是锻炼你服从性,给你整服了变成师傅的狗,你才有资格学到所谓真东西,杀鸡杀鱼处理食材比他们高级一点,但仍然是同一套逻辑,不否认这是旧时候那套不得不为之的东西,到现代已经完全不合适了,活不下去的
不止是盐水,一些需要类似于炖菜加水的菜,如果没有特殊要求,会用高汤取代水来炖煮,只有特别要求的菜,才会以专门的清水或者其他汤水来炖煮,她说了很多细节
看见很多人痛心疾首地表示:济南旅游不出彩是因为没有用好李清照、辛弃疾等名人资源。真的很好笑。
别自嗨了好吗,这叫旅游资源吗?
人们之所以愿意去一个地方旅游,花钱又受罪的,必然是因为那个地方有只能亲至才能体验的东西,比如景色、古迹、美食、民俗、玩乐等等。李清照和辛弃疾在济南留下了什么必须来这里才能感受的东西吗?他们的诗词在别的地方不能欣赏吗?他们的生平在别的地方不能了解吗?他们在济南一无故居,二无陵墓,三无遗迹,你让大家去看什么呢?现代新建的纪念馆吗?有多少人会奔着个名人故乡的名头去旅游的?
历史文化名人带货成功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他们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实中有对应的物质载体存在,能够让人们看得见、摸得着,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千百年前的名人身临其境的景物。比如苏轼写“欲把西湖比西子”,杭州真的有西湖;比如李白写“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真的有个敬亭山。哪怕是杜甫草堂这种是后人附会新建的呢,最起码杜甫诗里提到的草堂大家印象都很深刻。
“大明湖畔的夏雨荷”,一个虚构的东西为什么能用上,因为即使你再瞧不上虚构的夏雨荷,但济南是真的有个大明湖的。当这句话广为流传后,自然会吸引到人对现实中大明湖好奇。就像拍广告一样,广告语的效果怎么样,看的不是写得有没有文化内涵。
如果李、辛给济南的景点写过诗词且能流传下来,他们对济南旅游的加持又会大不一样,但问题是没有啊!
李清照深居内宅,后来长期在青州,辛弃疾更是很早就离开了故乡济南,再也没能回来。他们在济南留下的印记实在太浅了。
还有人说铁铉的……真的服了,我都怀疑这些人到底是为济南旅游出谋划策,还只是为了表现自己知道铁铉欣赏铁铉,彰显自己跟那些凑夏雨荷热闹的俗人不一样。
铁铉能用来当旅游资源啊?铁铉是铁骨铮铮不假,但首先,他的知名度在名人辈出的山东各地真的排不上号;其次,他既不是抵抗外敌也不是阶级反抗,你觉得能吸引大家来看他的点是什么?叔侄俩争皇位你以为老百姓真的有多在乎该忠于谁吗?最后,还是那句话,即使是家喻户晓历史名人也未必能转化成旅游资源。
回到主题上,济南旅游为什么不出彩,因为济南的旅游资源确实很一般。
如果济南老城区能复现“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湖光山色,那会是很有看点和吸引力的。但是济南这么多年连个路都修不明白,更别说其他的了。
另外,旅游其实是个锦上添花的东西,旅游能带动的消费和收入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高,倒是对物价的提升非常明显。
真正能增加居民收入和社会财富的,还是二三产的工厂和企业。所以除非旅游资源天赋异禀,老天爷和老祖宗追着喂饭,并没有必要在旅游上投入过于大、过于多。
怎么改善营商环境,怎么提升居住体验,怎么留住人才和年轻人,都是比吸引外地人来旅游更值得思考的问题。
顺便说一句,我是没想到那么回答居然会破防到辱骂夏雨荷一个虚构的影视人物的,至于吗?是想显得自己很有文化、很有节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