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Ostrom在荷兰泰勒博物馆中将翼手龙标本重新描述为始祖鸟的另一个骨架,标本主要单翼组成,这使Ostrom意识到始祖鸟和恐爪龙的手腕之间的相似性。
然后Ostrom和英国古生物学家阿利克·沃克发表了一系列出版物,其中阐述了鸟类与兽脚类恐龙之间的许多相似之处,重振了鸟类与恐龙之间的联系。
20世纪九十年代初,在中国东北辽宁省的几个白垩纪地质构造中发现了保存完好的鸟类化石,它们很快就被确认为是一个与兽脚类恐龙密切相关的美颌龙。令人惊讶的是,它的身体被长长的丝状结构所覆盖。这些被称为“原羽毛”,并被认为与鸟类的高级羽毛同源。
鸟类从在地上行走到可以在天上长时间飞行,必须改变自己的身体结构,才能适应环境的发展。
骨状尾巴鸟类的进化趋势是减少解剖结构以减轻体重。消失的第一个元素是骨状尾巴,它们的尾椎、椎骨等融合在一起形成单一的骨化。孔子鸟(Confuciusornis)就是这种趋势的一个例子。虽然保持爪状手指,也许是为了爬山,但它的尾巴呈单一骨化(比现代鸟类更长)。
在整个中生代,尽管它们的翅膀已经进化到类似于许多现代鸟类的翅膀,但它们保留了带爪的翅膀和带有牙齿的口鼻部,而不是大多数形式的喙。
腿在失去一条尾巴后,他们的腿迅速发展,演变为高度灵活且适应性强的工具。
喙和牙齿孔子鸟的化石显示它有喙,但没有牙齿。它是已知的最早的有喙的鸟,而没有牙齿则说明现代鸟类牙齿的损失就发生在孔子鸟生活的时期。
胸骨在白垩纪看到了更多的现代鸟类的一个更坚硬的肋骨隆突和肩部能够允许一个强大的冲程,能够持续动力飞行。但是一些南半球的鸟类,包括鸵鸟、鸸鹋、鹤鸵等不会飞的鸟,它们典型的特征就是平胸不会飞。
当它们将自己的身体结构不断加以改造,身体变得更加轻盈,骨骼更能适应高空的压力,翅膀和羽毛可以帮助它们飞行和平衡身体,同时让腿变得短小能够让自己在高空中更加灵活。在几千几万年的演化过程中,现代鸟类就诞生了,身体的特殊结构也稳定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