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点我的感受特别深特别受感动,我真的看到有的公司设计旅游产品的用心——把行程中的关键的体验节点,做到每分钟的把控,比如:看日出、云海等等行程的亮点,在设计的时候,精确到分钟来考虑游客的感受和体验。
因为纯粹游玩的部分相对整个行程是不多的,而精华的游览点,又是影响一个旅行体验的最重要的部分,而他会精确到每分钟去考虑到用户的关键体验点。
其次,在体验项目上,挖掘更多的文化相关和原汁原味的活动项目,深入到目的地的local体验——类似做当地人,homestay、eatwith、withlocals都是渐渐受欢迎的玩法。这个也是体现旅游产品设计功力的地方,线路的竞争力就在这里。
最后,是全流程的服务设计。很多人认为用户从家出门到了机场,才是旅行的开始。其实,从用户的一次咨询,就是我们服务的开始。对客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看做是我们的产品,服务也是。
从第一次咨询到下单到出游回来点评的30天,每一个对客环节,都是产品力的体现,都要做精细化的流程管控。
以上说的是关于产品力方面,没有一家公司真的因为营销失败,真正的失败都是来自于产品。
其实能和用户连接的一切触点都可以看做是流量来源,这包括:搜索、内容、社交、口碑传播、线下门店、甚至是服务本身等等。
体现在形式上就是:平台流量,抖音,小红书,朋友圈,分享会等等一切看可以和用户连接的地方。甚至可以利用每一个已经成交的客人,去挖掘更多的流量。
流量红利是短暂的供需平衡,包括抖音、小红书等等,供给不平衡很快会被时间抹平,抓住时间窗口会有一些先机。
在投入更多的流量以前,我们要对流量做基础的验证:流量质量如何?订单是否接的住?整个业务流是否通?流量要有计划的放,不然就是招黑。
另外一点,流量的匹配性也十分重要,很多人满足于渠道推广、强推,不在意产品和流量是否匹配。
如果不那么匹配就是相互的浪费,用户是很挑剔的,他看到了这个产品,没有感觉,没有付款,不是他的错,可能也不是你的错,是相互不适合——一定要给一个追求性价比的人讲轻奢,就是相互浪费。
其次,是流量承接:我经常跟我们做营销的同事交流,做活动不要跟我说曝光了多少,没那么重要。因为流量造假太容易了,其实就算真的曝光,意义又有多大呢?
就连电梯里那几家洗脑的广告的不断重复都效果有限。在这个信息轰炸的时代,不到1秒的曝光,我觉得意义很小的,是转瞬即逝的存在。
所以,慎重对待CPM,流量这么贵,曝光了就要恰当的引导到订单上,更多的关注从曝光到点击。
现在这几年出现的小而美的旅游创业公司,你发现他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故事,他有他坚持的东西,而这个坚持,本身就是容器——不断的存放和吸引流量,吸引到相同价值观和追求的用户。
我的理解,所有的购买都是基于信任发生的,如果没有信任,你不会付费。除非决策成本很低,而旅游的高客单价决定了你在平台上开店和别的商家竞争,某种程度也是在竞争信任,那你在有限的产品表达上,有没有构建起信任。
在信任之前,我们有很多事可以做,就是帮助他完成:吸引到认知再到了解。
过去的旅游行业都在集中做搜索流量——百度搜索,平台电商,货架电商。而如今搜索流量越来越被重视之外,越来越多的旅行公司转向抖音,小红书,蚂蜂窝……
可以从各家大的旅行APP的入口变化看的出来:2019年,几乎所有的旅行类头部APP的一级入口,都在放旅拍、笔记等。
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做行前流量,包括:写软文,写游记,写攻略,写磅单。
现在的用户是很挑剔的,大家可以通过这张图看到:在旅平台上搜索产品,面临的竞争是非常大的。
可能你的产品很好,但我没有看到你,并且没有点进去,我们之间都是没有机会的。只有从标题上看到了,价格觉得不错,点进来看看,再看看推荐语,发现产品有点意思,那我再花点时间,好好研究下,最终觉得还不错,行吧那我付款。
大家可以看到,整个过程,每一步都面临了跳失和重新选择。如果没有在每一步都做的足够好,中间有了断存,都会接不住流量,转化率的提升就这么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