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教培公司到底在解决什么问题?
“竞争”。
争取有限的入场券,进入声誉、能力“代名词”的教育、社会体系。
代价是,通过付费的方式,触达商业公司声称的具备竞争力师资、教学资源。经培训,缩短与目标的差距。本质是,付费、企图买一条“有机会更短、更快的”到达终点的路。
k12,“提高一分,干掉万千人”。高校的升学考研,“提高一分,干掉千人”。
这是付费,意图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进入优质资源的教育(学校)体系。
职前、在职的教培,当下起码在中国市场中,最大的公司:考试型的、技能培训型的,均是通过付费,获得可能相对优质的、额外辅导。希冀在付费产品后,获得比原有能力更高的结果期望。
这是付费,意图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进入优质资源的社会(职场)体系。
解决谁的问题?
任何对“相对进步”寄有期望的大多数学生与家庭。
在k12,各省市的高考状元或者是前十、前五十等等,接受采访,被问及学习方法时,他们不会说通过教培公司的付费辅助。
再往985、211院校,这个答案可能开始发生一些变化:
你可能是按部就班在校上课进入院校,你身边的室友可能是经过某家商业公司、某个名师辅导后,进入了同一个教育资源体(院校)。老实说,这甚至可能不算罕见,我身边就有这样的实例。他在没有接受额外辅导时,在20%、10%的成绩群体中。
商业产品可能没有改变万分之一的清北门槛,但从top 5%院校的资源开始,有了它的一些效用。
再往下,同理。从90%到80%,从80%到70%,通过付费的“优质资源,一直往前”。也正是基于学生的基础水平差距,k12教培公司部分会选择进行“分班”(快慢班等形式)教学。
通过付费,优化相对竞争能力,已经是越来越家庭、学生的选择。北大一项研究显示,至2017年,k12课外辅导全国“37%”参与率。
付费,获得“相对进步”、“额外的竞争优势”。在职场求职、资格考试、技能学习的需求,亦然。这也可以解释近年考公、考研、考证之前付费培训的学生数量不降;应届生就业压力下,愿意“付费买实习、买offer经验”,进而“跨过门槛”、获得更优质公司“面试、工作机会”。
02 抛开教培公司的资本、营收,它们到底为学生(消费者)个体与整体带来了什么?
1. 正面的推进:效率的价值
(1)制造公平
事实上,除2020年这个几近“爆发性融资”的年份,教学辅导,在中国长久的历史中早已有之,只不过可能更为“相对稀缺”,只有少数地主权贵能够支付。
改革开放后至今40多年,已有400万+教培机构,供给端的成熟与竞争,使得教辅服务作为消费品,极大降低了消费门槛。
而教培公司的角色是,通过资本等力量,聘请一线、优质的师资,引入“相对优质”教学资源。
原本毫无机会接触一线师资的十八线家庭与学生,可以通过相对低门槛的付费方式,在教培机构触达到师资、教学资源。
如果你们长期在一线城市,可能无法体会:十八线学生,很可能他日常接触到的教师,最好的背景都只是普通院校。而通过付费的方式,假设是靠谱机构里的、真实的优质师资,不能说学生的命运就此改变,但他起码知道:更好的标准是如何。
不仅是k12 的商业教培公司。近7年的在线教育发展,乃至国际知名高校的课程,进驻到MOOC平台等等。起码在视野上,大众学生、用户,有了拉平与一线城市学生、用户的一些机会。
(2)接受教学辅导的平均水平“上升”
“给名校应届毕业生,百万年薪,进入教培机构当讲师。”
今年以来,包括做教育的互联网大公司、新锐教培巨头公司,“给名校毕业生讲师的薪酬水平”,一时成为行业、以及求职学生的讨论话题。
这仅仅是一个缩影。不仅是清北毕业生有进入商业教培机构,越来越多教培机构招聘应届校招生的门槛提升,远超历史程度。
教辅端,从“人才需求”的起点,就往上提升。“讲师”,获得市场更高的待遇,“不再是低薪岗位的代名词”。
与之对应的,还有人才的正向反馈。越来越多相对优质(符合对教学培训讲师要求的学历、能力的)人才,主动选择进入商业教培机构授课。
而人才的正向反馈,最终受益的,是接受教辅的学生用户,以及他们目标成绩提升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