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先有一邻人,曾在青莲阁干茶房多年。
据他讲,当茶房也得从少年时拜师学徒。要学会应付形形色色的人、五花八门的事。
就拿“收茶钱”来说,里面也大有“讲究”:
自喝自付的单一茶客没什么可说,收了就是。
要是五六个茶客同时争着付钱,都嚷嚷着“这儿给”,七手八脚,拉拉扯扯,简直争得要打起来,好像收了这个的那个委屈,收了那个的这个又怄气。
遇到这局面怎么办?不必担心,茶房只一眼扫去,说声:“谢啦!”手随声到,抓过一人手中的钞票,再补上一句:“都请收起,下次赏光!下次赏光!”。
一场纷扰立即风平浪静。
原来,茶房最清楚哪种场合该收哪种人的钱,绝错不了。
不老于世故,行吗?
茶房的社会地位低,可青莲阁的茶房收入却不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每月能挣三十块几银元,比一个小学教员要多,也足见其生意兴旺。
上世纪30年代初青莲阁开业时曾有京戏清唱、天津时调、相声、流行歌曲,可皆不叫座,最终唱响的是大鼓书。
济南素有曲山艺海之称,其时,又恰是梨花、京韵、西河等北路大鼓高手辈出、人才济济的黄金时代。
当时活跃在华北一带的鼓书名角儿如鹿巧玲、郭凤霞、周百娟、花二顺等都曾在此长期献艺,晚上座无虚席。
据说相声名家马三立初闯江湖时,也在青莲阁挂过牌,很是叫座。
当年,有位长辈带我去过一次青莲阁,只见里面乱嗡嗡,烟雾飘浮。
小舞台上站着个花枝招展的半老徐娘引吭高唱,其旁坐一黑脸独眼汉子木然地弹着弦子,也许他正沉醉在乐声里。
茶客们似乎熟视无睹,照样聊天,喝茶、吃零食。地上泼的净是茶根儿、水果皮、瓜子壳、烟头……
女艺人唱出一个大拖腔:“哎哎——依依——”上天入地,拐弯抹角。
“好!”茶客们突然迸发出一声喝彩,声震屋瓦——这是我少时眼中的青莲阁。
济南解放没几年,青莲阁歇业。世事变幻,似水流年,它留给老济南的犹如一痕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