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奇观——扔手巾把儿
再说茶园楼上三面是用木板隔开的包厢,内放方桌木凳,每桌四至六人不等。这是比较高级的待遇了,茶资和小费都要高一些,总要百文以上吧。但开始茶园内的座钱差别不是很大,因为顾客对面而坐,主要是为了喝茶聊天,介绍生意、说媒拉纤等,后来随着戏曲的蓬勃发展,茶园内最好的座位便是与舞台距离最近的座位了。同治三年的《都门杂咏》有一首诗记道:“入门齐嚷这边瞧,空座随凭自己挑。最是桌头容易卖,绝无人贴也粘条。”
可见当时的观众已经很多了。为何桌头抢手?因为出入自由又不在当中间儿挨挤,所以最受欢迎。尽管当时没有人预订(桌上贴条),茶房也做手脚,预先贴上条留给自己熟人来坐。接着卖吃食的就过来了。
那时茶园都是日场戏,早上十一点起,场面(乐队)就敲开了,金鼓齐鸣,有个名儿叫“打通”,得打三次才正式开戏,从十二点一直要唱到晚上六点,时间忒长了,观众饿啊,所以卖小吃的就上来了。主要是瓜子花生小点心,还有包子和奶酪。楼上坐包厢的主儿财大气粗,饿了就让茶房到附近的饭馆叫来饭菜,一边儿看戏一边儿吃。早先还有拿水烟袋的在园子里溜达,您只要一看,他就会把挺老长的水烟袋的嘴儿伸过来让你吸,后来没了,改成脖子上挎个半拉盒子卖香烟的了。
再讲茶园内扔手巾把儿的事,这是清末民初茶园一景,不是老北京发明的,而是从天津传过来的。到了夏季,尤其是入伏以后,那时可没有当下解暑的电气化设备。园子小人又多,那是真叫热。观众再叫好鼓掌卖力气,浑身的汗。有聪明人想了个主意,一进园子门,大木盆里是热腾腾的白毛巾,伙计洗干净了,十条毛巾为一把,嘴里还吆喝:热手巾把儿啦!当然有人要,大夏天的热毛巾一擦那是很舒服的。
还有时拧的是凉毛巾,上面洒上点香水,擦汗也蛮爽。卫生不卫生?当时的人们也没有这个科学概念。楼底下的伙计,一把毛巾往楼上人扔,不管二层、三层有多高,一把扔上去,手巾把多高而不散;楼上的伙计一手把手巾把儿稳而准的接过去。只看见楼上楼下白花花的飞来飞去,还真是个技术活。
一进茶园,沏茶续水、小吃小卖、扔手巾把儿,这是茶园的三行。这三行人都懂戏。收茶资、卖东西、扔手巾把儿,绝对在压轴戏之前收摊儿,他们明白,不能把好戏给搅了,要是把轴子戏给搅了,这碗饭就别吃了!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文明的发展,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观众再也不允许这三行在剧场内窜来窜去的了。茶园都发展成剧场了,这三行儿也随之“寿终正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