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NT新闻
风土纪|胡山,两个人的村庄·视频
发布时间:2019/12/19 | 作者:无痕君 | 编辑:苹果

【视频简介】

数百年前,这个叫太平庄的小村里只生活着两个人。之后两百多年间,在这里生活了八代人,如今已是废墟。

当时这两个人,为什么要在这里建村呢?

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图:胡山上的太平庄遗址

【风土纪】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和农村城市化步伐加快,与传统农业文明相适应的民间文化正在急剧消亡,历史遗迹、民族的传统文化、民间文化,都面临着毫不留情地被现代化历史进程所淹没的危险。发现、记录和保护建筑遗迹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精神家园。

探访和记录这些淡出我们视野的荒村和老建筑、老故事,不仅是一种被长期忽视的中华民族民间文化资源重新生动起来的过程,一种华夏民族古老生命记忆的延续,同时,也是一个对民族生存精神和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存在的认知过程,是一个更具人性发现和理性精神的民族文化整合过程。


大麦老师带着驴友徒步探访太平庄,并独自还原了这个小村的历史。本片拍摄播出之后,齐鲁电视台《拉呱》节目在2009年11月16-18日连续播出,《齐鲁晚报》2009年11月13日做整版报道。

图:齐鲁电视台《拉呱》节目跟进报道了太平庄故事

地点:济南·胡山 

1743年,一个鲁中的年轻农民李秉帅逃荒,带着老婆来到了这里

1759年,他上山建立了太平庄。之后二百二十八年中,这里先后生活了八代人

1987年,全村九户40人迁到山下,太平庄原址渐成废村

 

这个叫太平庄的小村,最早的住户是谁?

如此贫瘠荒芜的山坡,为什么选这里建村?

他们一定有非同寻常的故事。

一次冬季开始的寻根户外活动中,我们邂逅了废村太平庄。之后通过查找资料、村民访谈和六次探访,在点滴还原这个废弃山村的旧貌。

一段令人唏嘘的历史,有关包容、相依为命,以及永不放弃,就曾发生在这里。

摄影、剪辑:大麦

图:只有冬季上山,才能看出太平庄的轮廓

l 太平庄现状

山东省位于中国的东部,胡山在省会济南往东70公里。虽然海拔只有700米,却位居泰山和崂山之后,它是山东道教第三名山。

据道光《章丘县志》记载,胡山上的庙宇,已有上千年历史。

胡山北边是朱家峪,这里拍过电视剧《闯关东》,加上浓郁的北方乡村特色,朱家峪现在被开发成旅游区。
 

远处,那就是胡山。

胡山西面是马家峪,南山腰上就是太平庄,这是胡山正南。

资料记载,胡山地区属于最差的五级和六级地。翻过这个山岭才能到太平庄,是谁选这么个贫瘠的地方建村?我们希望找到答案。
 

这个山岭叫鳌岭,是太平庄往外界最近的山路。

多年前那个逃荒的小伙子,牵着媳妇带着家当,就是从这儿上山。

这是在鳌岭上往左看,当年这儿应该更荒凉,眼前这这些地都属于山下马家峪村,小两口必须在更高处的坡上开荒,种下庄稼来养活自己。

爬上鳌岭,就到了太平庄山崖下。

这是在鳌岭上往右看。据说这里要开发成旅游景区,几百年开垦出来的梯田即将消失。太平庄里的老人们说,从前交通不便,下山赶集或办事,天黑才能沿这条道回家。

站在这儿,就能看见村里的灯火了。

我们今儿是来户外徒步,之前几百年里走在这路上的人,是在为生存忙碌奔波。眼前的山崖上,有他们的家。

我们开始进村。

村里老人说,小时候最喜欢这儿,夏夜可以聚在这儿玩闹,看满天的星光。

进村的道路都被草木湮没,村子的痕迹越来越明显,我们现在是在村边上。
 

两百二十八年里,先后有八代人生活在这里。

沿着这条石路,很多人去了远方,再没回来;

有的人自生到死,从未离开
……



图:太平庄头的石碑

l
太平庄建村说法一:愚公移山


村里的建筑终于出现了。在村头墙基的石碑里,有着太平庄来历的第一个版本。这个版本的太平庄故事,是个励志片:

“先祖李秉帅,乾隆四年从益都来此,建太平庄”。

据《十八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农业卷》记载,当时的英国普通农户年底能剩40两银子,当时的中国农户则一年收入32、支出35两银子,合着是“汗滴禾下土,年年白辛苦”。

山东在历史上又是个老灾区。

据中科院地理所的出版资料记载,清代自然灾害在1730-1750年是高峰,1740年最重。郑板桥描述当时山东农民卖儿卖女,看来所谓的“康乾之治”也不过如此。




1743年(乾隆四年),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益都县卧铺庄农民李秉帅和妻子周氏逃荒来到了胡山南坡,铺路、垒墙、除草、挖水塘……反正需要干的事太多了。

后来他们搬上山,开始盖太平庄的第一幢房子。

这院儿东边,是李秉帅和周氏最早的院子。房屋和院墙已经坍塌,老屋南面是李氏后代的宅子,也已人去屋空,如今青草满径。

在这里当年的每个黄昏,应该有小李和他年轻的妻子走过。那个时候,满山坡上只有这一个院子,两个身影。

漫长的岁月里,他们早出晚归,在贫瘠的石缝和荒坡里开垦梯田。

每天来平坡、垒石、松土、播种,不下雨雪就得出门,下地上班。他们在田里种下庄稼,还有茄子、扁豆、辣椒、芸豆。 他们在村边种下了山楂和好多果树,李家的后代就在这儿繁茂的成长。

l 记忆中的太平庄
 

大麦:您还有什么印象吗?当时在那住的时候。

李道福(太平庄李氏第七代):那个时候,小时候到十来岁都是念书,在家时候一帮小孩子光知道玩,那时候小孩子就是缺文化。

大麦:都玩什么呢?

李道福:在这里打拳啦、打瓦啦、打行头,“行头”就是足球、蹴鞠,以后才有足球,原先是使线缠的,里面搁上杏核,使线缠那么大,拍着玩,也能蹦起来,哎,打那玩意。弹杏核,以后这不弹溜溜球,和眼珠子这么大的小溜溜球,玻璃球。

大麦:当时大人早上几点去干活,几点回来?

李道福:哎,干活啊,那时候干活明天就走啊,一亮天就走了,就上坡了。

大麦:(清晨)五六点就走?

李道福:别管冬天夏天,一明(亮)天,那时候也没钟点,按现在说吧,五点明(亮)天吧五点走,一放亮他就走。

大麦:中午呢?

李道福:上午不回来,晌午(中午)来家吃,早上是在坡里吃,送饭。干活的在那里锄锄地,家里也有小孩啦、也有妇女了,早上给他送去,一直干到晌午,晌午回来吃饭。

大麦:吃完饭得睡一会儿吧?

李道福:晌午就是到了剜苗(时间)了,回来就多呆一会。等(过了中午)凉快了(开始劳作),不黑到底(太阳落山)也不回来。


l 最初的荒山野岭中,创始人住在哪了?


如今的胡山依然植被茂盛、虫蛇出没。李秉帅和周氏初到荒山,是如何解决住的问题呢?

据马家峪上了年纪的村民介绍,这两口子就住在崖下的山洞里,从太平庄往北的山崖根下,往西一百多米有个“朝阳洞”,他们当年就曾栖息在这里。

如今山上完全无路可寻。

我们在马广增主任的带领下,深一脚浅一脚的在崖下找山洞,一路上獾洞倒是发现了不少。我们先是发现了朝阳洞下的房基残迹,它被废弃的年代更为久远,在太平庄之前就存在了。

位于这些残迹上方的朝阳洞,明代“八大才子”之一的李开先曾来住过。

原籍山东章丘的李开先是著名的文学家、戏曲作家和象棋大师,
1542年(嘉靖二十一年)被削职回到章丘,之后的二十余年间,他长期住在朝阳洞。

这是朝阳洞外残留的台基和台阶。

四百多年前,这里住着著名的才子;
三百多年前,这里住着修行的女道士;
两百多年前,这里住着垦荒农民李秉帅两口。

由于被茂盛的草木遮挡,我们第二次爬上台基才发现洞口。

图:朝阳洞口,在夏季的密林中极难发现

眼前就是朝阳洞。

洞内左边套着个小洞,中间是三级台阶,右边是一个石炕。

这就是他住的那个山洞,洞内干燥凉爽,三级石阶。这里抠了很多的台,是存放东西的。石炕大约
2×1.5米,很平整。这就是李秉帅他们曾经在这里居住过的地方,既可以住,左边小洞也许还能逃生。

朝阳洞对面就是太平庄,它目睹着这一切。

1949年以后,太平庄没有搞合作化,也没有人来收公粮。1960年太平庄人口达到了顶峰,有19户98口人。

 l 曾经安好富足的太平庄

2009年6月,官庄新太平庄。

村民:当时山上是没养驴。

大麦:家里养鸡的多不多?

村民:家家都还要养,自己家养鸡,自己下蛋自己吃。

大麦:是下蛋换钱啊,还是自己吃?

村民:一般都是自己吃了,再早以前是换钱。三个五个的就吃了,当时还用鸡蛋换点东西,换点小葱啊。

大麦:你们山上不种葱吗?

村民:以前没有种的。

大麦:你们山上都种什么东西?

村民:辣椒、茄子、西红柿、土豆,以后才种的土豆。

村民:茄子、辣椒、扁豆、芸豆、豆角。

大麦:小麦有没有?

村民:小麦有,就指望小麦,五谷杂粮啥都有。

大麦:我觉得太平庄的生活一直还算是不错的。

村民:以前还算是不错,能吃饱。

村民:他们山上的地多,六几(1960)年都没挨着饿。

村民:粗粮多,小麦少。

村民:小麦少,少可是有啊。


l 太平庄建村说法二:为了信仰

在山东省图书馆资料室,一本《章丘市地名志》中,我们发现了重要线索。

书中第
277页,官庄“新太平庄”条目记载:

1743年(清乾隆八年)青州道士李秉帅云游来章丘。李道人属于江西龙虎山天师道,该教派道徒可娶妻生子,因道教徒向往清静无为、天下太平,故定名“太平庄”。

“伙居道”是怎么回事呢?

中国道教分天师道和全真道两派。

天师道又称伙居道,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天师道师不出家,可结婚,他们平时务农,婚丧等场合可开坛作法。

全真道至今有八百多年历史,全真道士必须出家住道观,不结婚。全真道士留发蓄须,在外观上就和伙居道士明显不同。

在文献资料上的这个版本,建立太平庄是因为宗教信仰。不过李氏后人表示,没有听说过先人曾经修道。

 

大麦:当时是怎么来(太平庄)的呢?

李发瑞(李秉帅七代孙,78岁):当时是他兄弟仨,一起逃荒出来的。

一个落户在文祖那一带,一个落在这里,那个落在泰安(与章丘南部比邻的地级市)那一带。听说是这么个事,(究竟如何)咱就知不道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继续寻找答案。

参与撰写《官庄乡志》的朱连鹏先生,印象中有“李秉帅做过道士”的说法;章丘市政协文史研究会翟伯成先生,认为不能确认这种说法。

我个人推测,作为谋生工具之一,李秉帅早年曾修道作法。

鉴于附近村落还有很多原住民伙居道士,作为外来户,首要任务是开荒盖房。多种因素下,他在胡山放弃了修道。

一般来说,修行道士应该粗通文字,需要较强的领悟和学习能力。由此看来,李秉帅应该非常聪明,是个有信仰有想法、执行力很强的男人。

他和后人没有在村子里修道观,却按照中国传统村落的建设习惯,在太平庄逐渐修起了土地庙和关帝庙。

作为一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小山村,这一点令人惊奇。

漫长的农业社会中,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本,在中国民间传统中的“社稷”,“社”是土地神,管村落平安;“稷”是谷神,管农事收成。

图:太平庄土地庙遗迹


太平庄村头小小的土地庙上写着“土厚能育物,地德可配天”,寄托了村民对平安幸福的希冀。

供奉关公的关帝庙位于村后,需要先走过这段坡地。

关公,代表着异性兄弟之间的“义”。

太平庄关帝庙,象征着异姓杂居而团结互助,它就坐落在这个草坡底下。如今关帝庙空空荡荡,旁边有块嘉庆(公元1796-1820年)年间的石碑记录了重修关帝庙经过,表达了太平庄与周围村落睦邻友好、互不干涉、互不折腾的良好愿望。

村里的建筑,一般是石料和土坯结合,都在南北方向的两条街道边盖起,一共有十余个院舍,五六十间房屋。

街道的排水、防滑、台阶还保存完好,偶尔可以发现石磨、贮藏室和地窨子(北方储物的地窖)。

太平庄的石匠手艺远近闻名,最拿手的是石磨、石碑和各种石料。

村子整体搬迁的时候,各家各户带走了很多,之后又被山下的人抬走些,目前只剩些零星的石磨。

画面右边是太平庄最大的院落。它比较完整的保留了北方农村民居特点:院门按照风水要求,建在了东南方向的巽位,迎门建有影壁。

大麦:这一家院子的面积最大,建造的最好,是最有钱吗?

村民:也不是最有钱,他家人口多。

大麦:他家最多住过多少人?

村民:那得是他上一辈了,他上一辈的时候人最多。

大麦:这个院子能住十几个人吧?

村民:可是能住十几个。

大麦:这个东屋北屋能住,

村民:还有西屋唻,一大溜,现在倒了

大麦:西边有猪圈、牛棚。


l 太平庄后人去了哪里?
 

今日新太平庄 

309国道的章丘官庄往南一公里,就是从胡山搬来的新太平庄,依旧是两条街道和十几户人家。

这是村西头,路边立着一块石碑,记录着二十多年前整村搬迁的历史。石碑旁边,还有山上带下来的石碾。

据这块《太平庄乔迁碑记》记载,由于交通和用水不便,1985年开始动议搬迁,在乡政府旁边给划拨了四十亩地。1987年太平庄的九户四十个居民,除了三个看村的老人,其他人都在秋后搬到了这里。


 

大麦:你们在山上还可以织布啊?

村民:织布啊,还种棉花。

大麦:你们的衣裳都是自己织?

村民:衣裳都是自己织。

大麦:现在还有那个时候的衣服吗?

村民:现在那些衣裳没了。

大麦:自己织的布还有吗?

村民:自己织的布,还有这些被子,被面子还有的是。

大麦:也是在山上织的?

村民:在山上织的。

大麦:现在不织了吧?

村民:现在这些人这不又织开了嘛。


太平庄的十代人

青壮年都在附近上班或做生意,太平庄的白天很安静。我们看着李氏家谱,聊起了老辈人。


大麦:到了十几岁的话就开始有人说媒了?

村民:反正十七八岁,再早时候,二十来岁都结婚了。

大麦:那要娶个闺女呢,都要备什么彩礼?

村民:彩礼也不轻快(容易、简单)。那时候,彩礼也不少啊。

大麦:都给什么彩礼啊,大概?

村民:那时候讲究棉花、布。

这是1940年代李氏所修的家谱,记录了李氏前五代。

上面记载李秉帅有一子李永实,孙子李世全,曾孙李茂兰等。李秉帅的兄弟,是李秉海。

我发现李氏家谱对第三代的记载,与太平庄墓碑上不同:

李秉帅夫妻合葬墓建于1802年,应是辞世不久。二弟李秉海也葬在这里,墓碑落款:

子 李永实,

孙 李壬泉、李宗林,

曾孙 李希尧、李希舜。

 

李道福(李宗林后人):俺家老爷爷(李宗林)就是跟着这个老爷爷(李秉帅)学木匠,当学徒,也姓李。

上去(从前)那个时候说,他们是平辈。平辈呢再早还有个说法,说
“师徒如父子”。学徒呢,不管是学啥徒,是平辈也不行,学徒就是说,犯两个字。

 

在这里李道福老人的话证实了,目前太平庄李氏其实来自两个李姓祖先,一个李秉帅,是益都逃荒来的;一个是他徒弟李宗林,本地圣井镇姚庄人

李秉帅只有一子李永实,而李永实没儿子。

李秉帅把弟弟李秉海也葬在了山上,就是希望太平庄成为所有李氏的家园。他去世不久,徒弟李宗林曾被列为自己的孙辈。

根据太平庄老人回忆,最后是由马家峪嫁到太平庄的王氏把侄子带上山,这个改名李世全的男孩子,留下了李茂兰等三个儿子,这三兄弟又留下了李万良等六个后代,李氏就这样延续了下去。
 

2008年5月,这个帅哥新郎李超是太平庄李氏第九代孙。

2009年,他的妻子生下了一个儿子,太平庄李氏又添新丁。


l 太平庄建村说法三:刁蛮老婆

太平庄的来历,现在找到了两个:

根据村内石碑的记载,太平庄源于一个年轻贫农的勤勉,他白手起家、战天斗地。而根据地方资料的记载,道士李秉帅,是出于信仰创建了太平庄。



走访中,我们又听到了第三种说法
……

 

马家峪村民:也叫“二屺(层)山”,也叫“太平村”,还有说叫“歪(蛮横不讲理)老婆庄”。在它的东边有一些碑文,头几天我刚去过。

大麦:为什么叫“歪老婆庄”呢?当时他们为什么要到山上去?

村民:当时可能就是说,那个男人啊嫌她和这些街坊领居成天闹得不快,不痛快,她和人家这个吵啊那个打啊。

因为这个,她男人就把她领着上这个地方,上到这里肯定啊谁也扯落(发生联系)不着,也没街坊也没邻居,因为这个说起来。

马建华(马家峪村民):这个媳妇啊,在庄里的时候据说挺厉害,和街坊领居打架挺厉害。据说是没治(办法)了,打仗都打遍了,干脆就搬到(太平庄)那里了,搬到没人处了,这下四邻不(挨)着了。

据说后来那些上山放牛的,她也净和人打仗,打那起就(这个村子就被)起个外号叫
“歪老婆庄”。

大麦:他家男人是个道士还是个木匠,听说过吗?

马建华:胡山上就有道士。

大麦:太平庄时候他是不是道士?

马建华:太平庄不是。

大麦:这个山上有个“伙居道”听说过没有?

马建华“伙居道”,没有。

马道辉(马家峪村民):反正是和邻居吧,不安顿(肃静、安稳)。

大麦:然后呢?然后这两口子就搬到山上面去了?

马道辉:就搬到山上面去了。太平庄原先叫“歪老婆村”,后来叫“二屺山”。

李道福(太平庄后人):(李秉帅)做木匠,就在这一带的栗家峪、西边马家峪做木匠活,家家那时候得盖房子啊,得用木匠。一开始可能在栗家峪的山坡上,(两口子)在那里垒了个小石屋子,在那里住。

然后呢,老奶奶可能是挺歪歪,不着四邻。这老爷爷(李秉帅)来回打这里走,就看到山下有个泉子。要想在这里立庄,他得先找水源,没有水他不能立庄。没有别的都行,没有水绝对不行。

那么一看,山顶上在二屺崖上有个宽点的地方,还可以盖房子,这不在顶上盖了房子,上山下来挑水,就这么吃。在那里,就这么往下一代代传下来。

这些老辈在上面住,也相当不容易。顶上那时候是些山坡,光造这些地吧,现在叫梯田,那些大堰都有五六米、七八米高,一辈辈也是很不容易。


 

村民口头流传的这种说法,也许是最接近建造太平庄的真实原因——

李秉帅两口是别无选择,才上山的。

l 探寻和还原历史,发现太平庄


我们初遇胡山,始于一次周末自驾,一次普通的冬季寻根户外活动。

这个废弃多年的小山村,寂寞而安静地存在了两百年,之后被废弃了二十多年。

它上次被外界关注是1970年,胡山上的部队营房放映《红灯记》,这是章丘首映。周围赶来的村民,让太平庄的凳子都不够用了,之后它又陷于沉寂。

八代人在这里留下的印记,都正慢慢随风逝去,我们则试图还原它曾经的样子。

 

在幸福公社网站上,我们发起了很多AA制的户外活动,探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已经废弃的古村,也引起了媒体和社会的关注。

寻根太平庄,让我们从头回顾一下吧——


1743年,鲁中农民李秉帅逃荒到章丘。

他做过木匠,也做过道士,他聪明手巧,他有个剽悍的老婆。

流离转徙十五年之后,他相中了有水有地,远离人群的胡山南坡。

1759年,他和周氏搬上胡山,最早栖息在朝阳洞,之后垦荒种地、自给自足。慢慢地,在山上建起越来越多的房子,他们在官府自立烟户,名字叫“太平庄”。

他们从逃荒上山,到1802年一起葬在太平庄村头,一共历经了五十八年,在山上生活了半个世纪。

之后的二百二十八年中,他的七代子孙生活在太平庄,并葬在村头。

这里,是他们的根。


l 建村者,李秉帅

李秉帅,男。

生卒年不详,籍贯青州益都卧铺庄,今寿光市仰口镇人,教育程度文盲,职业木匠。

他重视故土,却不得不背井离乡。

他宅心仁厚,却娶了个彪悍好斗的妻子。

他渴望家族繁盛,儿子却没能带来孙子。

他用一生的时间,不离不弃他唯一的女人,两人在荒山上耕耘了半个世纪。


胡山太平庄,他一生最伟大的作品。


李秉帅,一个平凡的农民;

李秉帅,一个纯爷们。



l
另一个建村者,周氏

周氏,女,其他不详。

她的任性和暴躁,流传至今,即使搬到远离人群的荒坡上,她都为村子留下
“歪老婆庄”的恶名。

周氏性格气质一定有特别之处,令李秉帅包容并着迷。

女人都希望,一个有担当的男人把自己宠着惯着,从不厌倦、永不放弃。

女人一生中必须做对的一个选择,她做对了,


l 穿越时空 咫尺之遥
 

胡山太平庄的创始人李秉帅和周氏,

就安息在这里。

现在

我们之间距离不到一米,

却相隔了两百年。




      太平庄位置及路书

1,自驾线路

    从济南燕山立交桥走309国道向东,大约44公里在章丘双山大街转南走242省道。(标志为莱芜方向)
    向南大约4.2公里翻过坡,路东是“章丘市政搅拌站”(路边以前有大广告牌),院北面水泥路一直东行1.8公里进马家峪村,村中部有晒谷场可以泊车5辆左右。这是攀登胡山太平庄最近的自驾线路。
    走世纪大道无收费站,走309有济南收费站。
    2009济南收费站绕站线路:  309收费站西800米路南博客酒店,对面(路北)有路口行1公里入陈家庄;向东3公里穿该庄及杜家村,往南回309国道,收费站已在背后。

2,卫星地图

    太平庄位于北纬36°37'58'',东经117°33'47'' ,海拔693米。


3,十个符号还原太平庄

  1,水井 村口多处 
  2,八庄首事碑 村头
  3,土地庙 村头 
  4, 贮藏室 (太平庄西路中段路东) 地窨子 (太平庄西路北头路西)
  5,火炕、墙纸及旧帽子 太平庄东路中段(唯一有房顶处)
  6,石磨、拴马桩等 村内多处
  7,李秉帅墓碑 村东头
  8,关帝庙 村北100米西侧
  9,朝阳洞 村北300米往西,崖下(难行,建议冬季前往)
 10,大泉  山下

    4,胡山顶建筑

    胡山庙建筑群,建于宋治平年间,其中老君祠、东山门保存完好;前殿、六角钟亭、西门等建筑基址保存较完整;山上散布有数块残碑、摩崖题记等。

  【特别提醒】

  ★ 目前在村东200米原部队营房旧址内,有开朗健谈的朱家峪村马大爷看山,可补充饮水,院内有狗。
  ★ 不留任何垃圾,不改动任何原貌。

    片内的几个注释 

   “烟户”( 村头《八庄首事碑》内)  

     即户口,出自《清会典·户部·尚书侍郎职掌五》:“正天下之户籍,凡各省诸色人户,有司察其数而岁报于部,曰烟户。”

    “行头” (李道福口述) 

     鞠的别称,指古代蹴鞠之戏所踢的球,见百度百科。

   “你们村子生活还不错” (村内访谈)

     山东一直属于物产丰富、民不聊生地区,走访过的一些郊区山村以往多食不果腹。太平村虽然身处山腰交通不便,但因一直包产到户、不交公粮,所以娶妻外嫁都不难。据称山下马家峪(明初河北枣强搬来的移民村)在1960年前后因饥荒最多一个月抬出去21具饥民,而太平庄当时人口到达最高峰。

     青州府益都县卧铺庄

    经清代、民国和1949年以来的多次地名变革,该地目前属山东潍坊寿光市仰口镇。据翟伯成先生介绍,李秉帅所属的李姓本家,在当地还有很多聚集居住,太平庄后人和他们也有联系。

     乾隆初年的山东灾荒

     1980年代,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补充了包括散藏在台湾及美国国会图书馆在内的近1 000余种地方志资料,增加了旱、涝之外的饥馑、霜灾、雪灾、雹灾、冻害、蝗灾、海啸、瘟疫等8个考察科目,重新编绘出1470~1950年间涝灾、雹灾、雪灾等10年平均振动曲线。这些研究显示出,清代自然灾害出现过两个群发高峰期,其二约在雍正八年(1730)~乾隆十五年(1750),其中乾隆五年(1740)为峰值年,后趋下降。
  
     “山东在历史上是一个老灾区”

      山东素有“十年九灾”之称。 康熙年间,就不断的发生水旱灾荒。乾隆以后,重灾大灾,相继发生。乾隆十一年左右,山东半岛登、莱、青三府,连年发生罕见的水旱灾害,各府州县,城乡内外,尽成泽国,饿殍盈路,死亡枕藉。当时在潍县做知县的郑板桥,作《逃荒行》。诗记之。“十日卖一儿,五日卖一妇,来日剩一身,茫茫即长路。长路迂以远, 关山卒豺虎,……豺狼白昼出,诸村乱击鼓。嗟予皮发焦, 骨断折腰膂, 见人目先瞪,得食咽反吐。……道旁见遗婴,怜拾置担釜;卖尽自家儿,反为他人抚,”这次大水灾,经过了三四年之久, 才得以恢复家园。

       老屋墙上所糊报纸

  太平庄老屋墙上贴着1983年11月18日出版报纸已被熏得乌黑一团。该《人民日报》上的内容有邓、赵、彭等领导人出席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杨秀峰追悼会的新闻。查维基百科,“杨秀峰”词条为:

  杨秀峰(1887年2月27日-1983年11月10日)中国直隶迁安(今属河北)人,教育家,法学家,是一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官员。 
  早年参加了五四运动。1929年赴法国留学。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领导留法学生反帝同盟。后来转赴苏联学习。1934年回国,他在河北法商学院、北平师范大学、北平中国大学、东北大学等校任教,以大学教授的公开身分,从事革命活动。参与发起和领导华北各界救国会。历任冀西抗日游击队司令员,河北抗战学院院长,冀南行署主任,中共冀南区党委常委,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主任,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常委,华北人民政府副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历任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席,高教部、教育部部长,国务院文教办公室副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华教育学会和中国法学会名誉会长。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儿子杨为民(1935年-2002年1月30日),系统工程专家,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系统工程系主任。
 

    片内参考资料 

道光章丘县志
章丘地力资料
济南市志
章丘市地名志编纂委员会:章丘市地名志,黄河出版社1999年;
中科院地理所、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 :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地图出版社1981年;
戴逸主编: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农业卷,辽海出版社1999年;
张绍迎/李涛/吴兵:章丘耕地,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

    特别感谢

Heart Su  Cindy Yu  Suqiang Xu  Jemes Zheng
章丘市马家峪村委会主任马广增先生
章丘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翟伯成先生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上一篇:风土纪|都市涂鸦:哥刷的不是墙
 下一篇:济南|11·14省血液中心等无痕第296回
 
 
 
LNT最新活动
LNT无痕露营嘉年华
上海LNT无痕露营嘉年华10月22-23
一起趣野无痕露营季
济南市文旅局举办“一起趣野
黑虎泉无痕...
欢迎参加黑虎泉无痕环境公益课堂
小小河长黄...
欢迎参加小小河长黄河无痕生态课
 
新闻推荐
澎湃问吧开...
近日暑期旅游大热,新疆最美独库
澎湃新闻:...
澎湃新闻记者朱喆2022-07-2810:0
中国旅游报...
6月17日,由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发
中国环境:...
六五环境日到来之际,山东省济南
 
“无痕”“LNT”“Leave No Trace”是 无痕环境 的注册商标 © 2012-2020 Chinalnt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友情链接无痕中国 无痕赏鸟 美国LNT 中国好公益平台 南都基金会 深圳社基会 阿拉善SEE 腾讯基金会 鲁ICP备2021041118号-1